王琳:随着我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深入开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成为我校课革的主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初步尝试采用。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问题,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怎样才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下,使得作业的布置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1.强调协作,让探究作业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探究性作业的设计应当是真实的,或尽量贴近实际生活中对语言的合理应用,同时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把内容和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挖掘出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和能动力。学生全部以小组为单位,从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探究性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次作业都能成为每一个小组所有学生共同成长的生长点,让探究性作业成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动力。全员参与,也包括教师参与是很重要的。教师的角色不要只局限于讨论的组织者,教师应该经常性地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并指导他们如何发表自我见解,和学生一起讨论,逐渐培养学生发言的习惯和兴趣。教师要注意营造自由自在的学习氛围,控制讨论的局面,如讨论中是否有人垄断发言权,而有的人却一言不发,是否有人窃窃私语,教师要在巡视及参与中“察言观色”,及时调控。
2.分层次布置,让作业对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并不抹杀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与之相反,每个学生的潜力会在这里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内,每个组员的层次是不同的,当然每个组员的分工也就不同,所对应的作业内容和要求也就不同。为了满足学生合作学习的需求,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我们根据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家庭情况、性别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8人组成一个合作小组,小组间各方面量化总分基本相等,具体安排时再兼顾其他,诸如,将调皮、自制力差的同学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干部与普通同学排在一起;将性格内向、胆小的与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地展开竞争。力求做到每个学生“吃得饱”,“吃得好”,也“撑不着”。
3.创设情景,重视语言的交流
既然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交流,我们就应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生活,创设恰当的情景,让学生能学以致用。这时的作业往往以口头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很多教师认为这个作业是可有可无的,有时间就让学生练习,时间紧就取消。他们忽略了“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口头的交流才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最愿意去挑战的。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并在全班和老师面前呈现他们的集体成果时,小组的得分也会得到提高,他们的内心是何等的喜悦!随之产生的必是对英语学习无比的喜爱,形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内在源动力。
为了有效完成这种语言交流的作业,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力求做到:第一、明确任务。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怎样做能很快完成任务。第二、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纠正他人的错误、汲取他人的长处、归纳众人的意见等。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第三、制定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动作或口号来约定,学生在教师的约定下开展活动、停止活动。比如:教师说:“开始讨论!”学生就会全体起立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自行坐下,教师就知道学生讨论完了。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大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高效课堂中重要的课堂组织形式,如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下,使得作业的布置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仍有赖于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活动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以减少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低效现象,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