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龚新芳公开课《一双手》2014
龚新芳公开课《一双手》2014
发布时间:2016-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晓芳

 

             《一双手》公开课教案
                    龚新芳   2014
学习目标: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3、学习并发扬劳动光荣、乐于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 
教学设想: 
1、积累文中生字词。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为张迎善的一双手建个档案。 
3、掌握运用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学习、发扬主人公的精神品质。 
4、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采用“朗读法”“圈点批注法”来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根据描写说说分别写的是哪一类人的手? 
材料一:今年开学初,他父亲来交学费,我看到他父亲的一双粗壮宽大,青筋突现的手,满是老茧,抖抖索索地把钱交给了我,那印象实在太深了。 
材料二:一次次,我总端详她的手。那有细有短的手指上没有任何修饰,在右手中指的前端左侧有一个硬邦邦的茧子,是啊!当然会有了,我经常看见她伏在桌子上认真备课,再看那双粗糙的手上总是沾满了粉笔灰,我已看不清它真正的肤色了。不过这难道不是最美的图案吗? 
生:材料一刻画的是一位农民的手,材料二刻画的是一个教师的手。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教师的手,现在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姜孟之笔下的一位林业工人的手,看看他这双手有什么特点。(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要求) 
1、圈点文中的生字词,准备展示交流。 
2、根据课文内容填入恰当的词: 
张迎善有一双                 的手 
生1:展示自己积累的一些生字词。(略) 
生2:补充其他一些生字词。(略) 
师:展示自己归纳的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两遍,并让学生积累到积累本上去。 
师:指明学生回答第二问。 
生:奇大、神奇、乐于奉献、又粗又硬、布满老茧、创造绿色、天下第一奇手等。
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哪一个答案更合适,并阐述一下理由。 
生(评):有一双“神奇的创造绿色”的手,这个答案最好。理由是根据16、19段的内容,这一系列数字说明张迎善有一双神奇的手,同时又说明他有一双创造绿色的手,为祖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师:本文是一篇描写林业工人的文章,描写人物可以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各个方面来表现,但本文别开生面,作者抓住了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围绕下列问题,在文中作圈点批注,并展示你最得意的批注。 
1、勾画出文中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并在旁白处作上批注。 
2、这双手“奇”在哪?课文从手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的?表现了手的什么特点? 
生:句子①“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 
生(批注):用“铁铸”衬托“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韧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作者由衷的赞美。 
生:句子②“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 
生(批注):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张迎善这双手所做的贡献之大。 
……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来为张迎善这双手建立档案(多媒体逐步展示)。 
我来为“手”建立档案: 
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呈木色” 
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 
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三节老甘蔗” 
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 
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 
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大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 
手的特点:大、粗糙、硬 
师:从投影上来看,张迎善同志的这双手又大又粗糙又硬,在外形上根本谈不上美,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说是很“丑”的。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结合文章语句议一议造成张迎善这双手很“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具体描写张迎善的这双手,其目的想要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1:课文第13、16段有关内容。 
生2(补充):课文第4、7、19段有关内容。 
师:文章塑造了不畏艰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一个劳动者形象。 
师:张迎善同志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作者没有全面具体的去介绍他,而是获取一个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抓住了主人公张迎善同志的一双最具特征的手,从一个典型的侧面来表现这个人物的。这种通过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之一。这种写法在我们以前学习的文章中也出现过,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本文及下面三段材料的写法,写一段100—15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抓住人物最有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细致准确地描写人物形象。(多媒体展示) 
材料一: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一面》  材料二: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     
材料三: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生1:张大爷高高的颧骨上架着一副老花镜,堆满皱纹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长年累月地干活,左手的大拇指已经弯曲变形了。宽阔的手上,粗糙的表皮如同额上的皱纹一样,无情的刻画着岁月的沧桑。 
生2(评):上述片段抓住了张大爷的面部特征,细致的描写了手与脸,使读者一目了然的看出了一位历经沧桑、辛苦劳作的老人。 
生3:如果没有见过非洲人,我还真的把他当成非洲人了。黝黑的脸上略带几分灰黄,象刚制成的泥塑,皱纹毫不留情的夺去了他的青春岁月,在他的脸上随心所欲的行走,再加上许许多多个小黄斑、小伤痕,整张脸就象雨后的泥土,坑坑洼洼。也许是在诉说着这位老人的艰难历程,也许是概括着他的饱经风霜,也许是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诠释吧! 
生4(评):上述片段运用描写手法,着重描写了人物的脸部,描写细致入微,可谓笔笔传情,让人听后留下深刻的印象。 
......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评的都很好,本篇文章就是运用这种写法,成功的塑造了张迎善的光辉形象。象他这样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热爱造林事业的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贡献很大。由此我想到中央电视台近年来都在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文中信息,(如有关“对人物由衷地评价、情感的流露、贡献的叙述”的语句),模仿示例为张迎善拟一段颁奖词。 
示例: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节选)(多媒体展示) 
1、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 
颁奖词: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不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2、地球之巅的勇者:青藏铁路建设者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上最伟大的铁路! 
生1:一双手,并没有什么含义,但是象半截老松木样的手你见过吗?这双手每天要往土里插三四千次,长24CM,宽10CM,厚2.5CM,仅在1981年至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饱经风霜的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是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这就是张迎善的手。 
生2(评):首先,她语言组织的很好,开头就点明了一双手的平凡,其次写到这双平凡的手为祖国造林事业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使读者急切想知道这是谁的手,紧扣中心内容。但要是语句再美化一些,这将是一段很好的颁奖词。 
生3:“长城是耗费数十万能工巧匠,花了十年时间修成的;抗日是靠全国人民,花了八年时间才胜利的;青藏铁路是中国科技人员花了35年时间筑成的。”这些伟业,是多么令人惊讶,但是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用一双手栽树26万多棵,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生产木材1300多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却只是用了短短5年时间,这是让我们多么咋舌,这几乎可堪称是奇迹。这位创造奇迹者就是——张迎善。 
生4(评):用几组对比强烈的数字来鲜明的评价了张迎善同志在造林领域所作的巨大贡献,听完以后使人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 
师:本文描写了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天下第一奇手”,塑造了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抒发了对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乐于奉献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热爱、敬仰和赞颂的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课后根据课上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请把你课堂上所写的描写人物特征的片段扩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通过描写人物的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
 
 
 
 
                                 《本命年的回想》公开课教案
 
 
 
          龚新芳    2015
教材分析
《本命年的回想》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刘绍棠所写的一篇记叙文。这篇文章十分朴实的展现了春节的风貌。文章虽没有华丽的词汇,但记叙简朴浓厚,所表现的春节场景栩栩如生。
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民族风格、地方色彩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了解过年习俗中所蕴含的乡土风情,进一步体会民俗文化和丰富内涵。
2.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
3. 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及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学习难点:能说出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对过年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或者说我们的家乡)有哪些节日吗?你们认为最隆重的节日是什么呢?为什么说这个节日最隆重呢?春节,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是件很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呢?
民俗作家刘绍棠在他60岁高龄时回忆小时候过年的情景,仍是津津乐道,这又是为什么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命年的回想》,去感受那浓浓的年味儿吧!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生字词。
灶膛 zào       lào        簸箕 bò ji       liàng   
生疮chuāng     穿梭 suō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疙瘩鬏gē da jiū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sui
大吃大嚼jué        渍酸菜zi    阖家
 2、了解本命年、介绍作者
本命年:我国习惯用十二生肖记人的出生年,每十二年轮回一次。
刘绍棠:现代作家。40多年的文学生涯,致力于中国气派,民族风格,乡土题材,地方特色。著有《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三、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正确流利       想一想:写了几件事       
比一比:哪一组概括得正确又简洁(如:吃腊八粥)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3、自主思考,写了几件事。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圈点批注,理清条理,加以概括。     
  4、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
 四、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答: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五、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师引导生体会父老乡亲的纯真可爱,热爱生活。(图片导引)
 2.引导生体会习俗中所寄托的期盼。
 3、学习这段的精彩的写法,写家务活动中的一小片段。
六、拓展延伸
1、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的感受。
2、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3、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
 七、布置作业:    
在家长帮助下收集家乡春节的习俗材料,通过回忆,写一段自己在春节所见所闻所历的文字(要注意写出民俗风情)。题目自拟。
 
板书设计: 本命年的回想刘绍棠
炒年货    吃腊八粥    买糖果    挑绒花    杀牲畜备食物    送灶神      换门神    过除夕    拜新年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