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设计
雪堰初级中学 吴秋萍 2014
教学目标:
1、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
2、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意。
3、能结合课文内容感受学习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及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豪气。
4、通过写作实践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刘禹锡
1、三次易居,走近刘禹锡
学生介绍本文写作背景:
他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的词与柳宗元齐名,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利小人。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清水秀,景色怡人。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在半年的时间里,刘禹锡稀里糊涂地被一个小小的知县搬家折腾了三次。激怒愤慨之下,刘禹锡心中有话,如鲠在喉,不吐不足以为快,遂如行云流水般一口气写下了著名的《陋室铭》,并请人碑刻立于大门之外!
2、交流预习,读顺《陋室铭》
(1)读一读无标点的《陋室铭》
(2)读准字音,读出音韵美
(3)说一说“铭”这种文体
明确:“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铭”可以怎样组词呢?
组词:座右铭、刻骨铭心、铭刻、铭记、铭志……
二、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
1、文字中感知陋室生活
问题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陋室生活的语句?并说说从这些语句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以及作者怎样的生活?
PPT: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表述句式:
(1)走进陋室,我仿佛看到了(画面)
(建议:可以口头翻译一下,并且要思考一个问题,从这些话当中,我仿佛看到了什么。)
明确:房子外面是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陋室)
房子里面是他正和鸿儒(知识渊博的人)谈笑,弹奏着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
(2)走进陋室,我已然看到了(生活)
分析归纳出:生活清贫,但悠闲快乐(安贫乐道),志趣高雅、不慕荣利。
2、对话中体会作者内心
问题2:假如刘禹锡在陋室里调素琴时,那个知县老儿不请自来了,于是就有了下面一番对话。下面让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想想作者的心理,跟那个知县老儿对话一番。
(小组交流合作。这个环节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内容,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
示例:
知县:你这房子都长满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我(平静地笑道):未出门就已见碧绿的苔藓、青葱的草色,生机盎然,清雅宜人,怎么能说简陋呢?
知县: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我( 地笑道):
知县: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我( 地笑道):
齐读屏显的四句。
总结:走进陋室,我已然看到了 的刘禹锡。
分析归纳出:生活清贫,但悠闲快乐(安贫乐道),志趣高雅、不慕荣利。
师总结:至此,你觉得刘禹锡在陋室中想要记住什么呢?
现在我们明白了,他其实是要记住:在贫困的环境中,也要保持一颗乐观的心,这就是安贫乐道。
三、走出陋室,仰望刘禹锡
过渡:历史上像刘禹锡这样安贫乐道的人也是不少的。你们看——
PPT: 环者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 陶渊明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可持赠君。——山中宰相 陶弘景
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竹林七贤之首 阮籍
过渡:刘禹锡是否要在陋室中弹着素琴悠闲自在地过一辈子呢?文章表达的是不是仅仅就是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刘禹锡的经历,也许大家就会有个一新的发现。请看大屏幕。
PPT::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
他曾被贬到朗州,九年之后他才被召回到长安,可是他回到长安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他写了桃花来讽刺权贵。他又一次被贬。而这一次他被贬十四年之久,十四年之后他又一次被召回到长安,他还是不改桀骜不驯的脾气,他又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PPT:彭城刘梦得,诗豪也——白居易
问题3:结合上面作者的经历,大家再读读这些语句,从中你又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1)读读文章的前三句话,除了安贫乐道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情感?
(有没有骨子里的豪气在里面?)
PPT: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把自己比作龙和仙人,很有豪气(想仙人比蛟龙,豪气万丈)
(2)你还能从文中找出充满豪气的语句吗?
PPT: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他是想着把自己和诸葛亮和子云相比
诸葛亮是谁,杨子云是谁
师总结:他住在什么地方?陋室里。心里想着什么?他想着要像诸葛亮一样报效国家,如果没有明君,也没有关系。他就不当政治家他就当什么家?
(3)请同学们填一副对联,表现出作者的豪气。(补充板书)
上联:想仙人比蛟龙,豪气万丈,
下联:思诸葛比子云,志向远大。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个陋室中,这个陋室还会简陋吗?孔子怎么说?
读出“何陋之有”的豪气。
同学们,刘禹锡把这个《陋室铭》写好后,请人刻在石碑上,还立在门口。这时候你们看,那个知县老爷又来了,而且还带着几个随从来了。我们怎么办啊?我们要为刘禹锡出一口气啊!请大家拿起课文,把文章大声地再朗读一遍,读给他听。我提议一下,最后的“何陋之有”读三遍,一遍比一遍读得响。
PPT: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四、作业练习,赞美刘禹锡
根据后人对诸葛亮和杨子云的评价,再结合本文,仿写一句对刘禹锡的评价。
诸葛庐:闲居草庐,心怀天下,宁静致远,英名终成(评价诸葛亮)
子云亭:玄亭修学,志在圣贤,淡泊名利,得成大儒(评价杨子云)
陋 室: (评价刘禹锡)


国宝——大熊猫
雪堰初级中学 吴秋萍 20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2、关注大熊猫中的特殊群体,给这些熊猫更多关怀。
二、教学重点:
了解大熊猫的特点和习性及成为国宝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猜宝
老师出个谜语,请大家猜猜它是什么动物?出示谜面:“不是熊也不是猫,平生就爱黑白照。墨镜四季不离眼,竹林生活乐淘淘。”
大熊猫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叶永烈的文笔,去近距离地欣赏大熊猫,看看他笔下的国宝究竟是怎样的?
(二)秀宝
你了解大熊猫吗?你了解多少呢?假如你是大熊猫,能否用第一人称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呢?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选择下面的一个话题,给同桌介绍一下。
参考话题:我的名字;我的外貌;我的家;我的家族史;我的明星路;我的饮食;我的生育;我的价值……
(三)鉴宝
假如你是一名国宝鉴定师,从我们刚才展示和品析的材料中挑选出大熊猫被称为“国宝”的原因,分析其“珍贵”的理由。
总结:让我们回顾一下,一起为大熊猫写一份“国宝”鉴定书。
宝物学名:
宝物现用名: 外号:
鉴定依据:
宝物外在特征:
宝物历史:
宝物数量:
宝物价值:
宝物国际地位:
鉴定结论:
(四)绘宝
刚刚鉴宝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大熊猫是名副其实的国宝,我们今天的鉴宝基本都依据本文的文字,与其说是我们在鉴宝,倒不如说是作家用他的精当的文字再给我们绘宝。
那么,我们来看看文章是如何描绘大熊猫的珍贵与独特呢?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文本。
(找出本文中体现大熊猫珍贵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上的特点)
精准的说明(方法多样,用词准确)
精妙的描写(人格化,四字短语的连用)
精彩的叙事(柏林机场的欢迎、日本首相的痛悼、西班牙国王的兴奋)
(五)护宝
从刚刚的鉴宝到绘宝,大熊猫确实是最负盛名的国宝级动物,但是它又是濒危的国宝,让我们看看它的生存现状。
1、看材料,了解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大熊猫目前已处于极危状态。50年代至今,其栖息地已消失4/5,现仅存一万余平方公里,分布于30多个县境内。种群数量下降到1000只以下,且被分割成20个孤立的小种群。这种小种群随着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势必导致大熊猫适应、繁殖和对疾病抵抗等能力的日益下降,更容易使其陷于极危境地。人为猎杀和捕捉对大熊猫的生存也构成威胁,由于大熊猫完全依赖竹子为生,竹子周期性开花死亡,对环境中竹种单一地区的大熊猫是致命的打击。70年代和80年代岷山、邛崃山竹子大面积开花就曾造成大熊猫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大熊猫处于濒危的原因:
原因一:是生存不易:生活地域十分狭窄,生活环境要求苛刻,食物种类比较单一,进食数量十分惊人。
原因二:是繁殖艰难:繁殖力十分低下,幼崽小得出奇,幼崽成活期。
原因三:人为的捕捉猎杀,天敌危害,疾病困扰。
了解了大熊猫现状后,请你再读课文,思考:我们能为大熊猫做些什么呢?
3、“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我们很熟悉的一首儿歌。请同学们也为我们珍贵的大熊猫编一首儿歌,能写出大熊猫的特点,又能教育大家爱护大熊猫。
憨态可掬爱扮酷,繁殖困难数量少,历史悠久活化石,世界人民都喜爱。
板书:古籍上记载的
世界上公认的 语言:准确、生动
我国特有的
体态可爱
数量稀少
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