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活动动态>>沈亚芸公开课
沈亚芸公开课
发布时间:2016-12-1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晓芳

 

《端午日》教案
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沈亚芸  2014
教学目标:
1、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湘西节日的热闹气氛。
2、培养学生联想、想像的能力 学习运用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场面描写。
教学重难点:
1、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从中体验湘西淳朴的民风和合作、争先的精神。
2学习文章用正面侧面相结合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精妙
 教时: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看照片说风俗
2赛龙舟活动和哪个传统节日有关?我们过端午都有什么习俗?
二、初感“湘西端午习俗” 
1、了解了作者,扫除了字词障碍,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湘西端午日有哪些民俗活动?并用“动词+名词”的3字短语来概括。
2讨论“预学案”问题3
3、你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字词可以读出湘西人民对这些端午活动非常喜爱、非常重视呢?
三、研读“龙舟竞渡”
1、虽然湘西人都很喜欢这些活动,但是作者对这些活动并没有都详谈,从作者描述活动的详略处理上,我们不难发现文中写的最精彩的、最详细的是哪件事呢?(赛龙舟)
2、那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精彩的龙舟赛吧!(欣赏图片)
3、看过刚才的图片,你知道龙舟队伍有哪些成员组成吗?
明确:桨手、带头的、锣鼓手(找句子读一读)
4、欣赏完了图片,同学们也了解了龙舟上桨手、带头的等人的任务,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上的相关语句,想想作者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这些成员的?
5、齐读相关语句
6外貌与动作的正面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那这些外貌、动作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呢?
   引导:比赛胜利的奖品是什么?庆祝方式是什么?
7、作者通过正面描写,突出了龙舟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那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突出了龙舟赛的激烈热闹呢?
明确:作者及时利用这些侧面描写,进一步渲染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热闹程度!
8、归纳“场面描写”的手法
四、课堂练笔

1、好了,龙舟也划累了,呐喊也喊累,也该休息休息啦,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赶鸭子

 
2、安排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 
3
、我们一齐来把这节读一遍。 
4、既然是余兴节目,作者也就两三笔略带过了。对于竞追鸭子,作者仅用了一句话:“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就对这热闹有趣的场面作了概括。 
5、小练笔:
如果你当时也在边上的话,请你用100~200字左右描写一下你想象中人们竞追鸭子的场面。可以写一个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或者可以写一群人怎么样抓住鸭子的。想一下,河面上抓鸭子,一般会采用些什么方法? 
   (
提示:穷追猛打  迂回包抄  合力擒抓  守株待兔)                    
  
五、归纳总结: 
      
上面,我们一齐随着沈从文去茶峒参观了他们的端午日风情。感受到了那里节日欢腾热闹的气氛。同时,也增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不虚此行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布置作业

 
 
 

 

 

《我的母亲》教案
雪堰初级中学 沈亚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件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一.            导入
二.            检测预习工作
1、 检测字音
2、 感知文本,交流母亲的故事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三.探究文本,细微处品读母爱深情
请同学们去文章中寻找:
1.在这些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让你感受到这份母爱深情?请大家划出这些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些句子。
2.通过对以上细节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一定读懂了母亲和母爱的深情,你能否用以下的句式来表达呢?
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是她挥汗如雨、挑灯夜战为子做鞋的身影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爱而不溺、疼而不骄的清醒头脑。
四、    深入文本,互诉心语体悟亲情
1、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掩饰感动、掩饰悲伤,从不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说内心深处的话。而文中的“母亲”在作者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无论是儿子还是母亲其实都有很多话想和对方说,可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儿子留下的只有惋惜遗憾,请同学们在以上几件事中任选一个场景替他们表一表他们未表的情:
场景一:
场景二:
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我”
      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语气、情感
3、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品读)
①母亲死的时候二十九岁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
追问:如果把“才”“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
(母亲去世之早,作者的无限惋惜、怀念和沉痛悼念之情)
五.回顾全文,提升写作技能
每一个母亲都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爱,倾注了希望,请你用饱含感情的笔写出你所感受到的浓浓母爱的一瞬间或一件事。(跟文章中的四个片段比较异同)
1.文中的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的呢?
①用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形象
②细节描写······
③穿插适当议论抒情
通过典型事件组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的结构就是“片段组合式”,也可以说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四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联而成的呢?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是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那能不能把语段最后的那几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去掉呢?
归纳好处:
1.深化文章主题,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使母亲的形象、性格更鲜明感人
2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
根据刚才归纳的技法,同学们修改自己的写作片段。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