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活动动态>>课题研究——吴伟
课题研究——吴伟
发布时间:2016-05-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毛晓芳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一

资料
来源
题目
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
作者
 
书名
 
版别
 
报刊名
《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期次
2015.3
 
 
 
 
 
 
 
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与写的结合点。本文主要谈了一些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运用语文教材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做法。
鲁迅曾经说过:要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这里的“花”指的就是大量的好文章,而“蜜”指的是写作能力提高后写出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要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之外,还要在读写结合上花大的气力。
在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可分为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外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摘抄其中的好词好句,并在习作中运用这些好词好句,或仿写文中句子的写法。另一种是“内在”的,即学完一篇课文后,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写作风格,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对日后的写作起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从表现形式来看,具体的“读写结合”方式又可概括为:摘抄积累运用、仿写、改写、补写“留白”、拓展延伸。
读写结合”其中阅读是引导,写作是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找到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不要流于形式。更不要把习作看成是语文园地要求的那点内容,应把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还要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新课改的要求,学生知道写什么,懂得怎么写,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实现爱读写,会读写,且能读写得好的境界。
 
 
体会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火眼金睛,及时捕捉和挖掘文中读写结合的契机,熏陶感染,了无痕迹,让阅读和习作和谐发展。
 
摘录人
吴伟
学校
雪堰初中
时间
20159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二

教者
吴伟
学校
雪堰初中
时间
2015年11月
班级
初三(1)班
课时
第三课时
课题
《在烈日和暴雨下》
研究目的
学习并借鉴课文精彩片段的写作方法,描写一个生活场景
教学重点:暴雨的描写。祥子在暴雨中。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俗话说:“六月的天,娃娃的脸”,刚才还烈日当空,现在忽然盼来了凉风,人们如久旱逢甘雨一般,读者的心也随之轻松起来,祥子终于可以不必受暴晒之苦了。那么,天气的变化能否给祥子带来命运的转机呢?
二、学习第二部分“在暴雨下”
   大家都知道“风是雨头”“山雨欲来风满楼”,作者写雨正是从写风入手的,以风为线索,真实的写出了天气骤变的过程,渲染了气氛,预示着暴雨的降临将给祥子带来新的灾难。接着作者极写暴雨之猛。
1.作者对暴雨的描写层次分明,形象生动(速读11段)找出写雨的不同形状的词语,看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雨星——雨点——雨道——水世界;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由点成片直至弥漫天地间的变化来写。)
2.这一段中有两个比喻句生动地表现出夏日暴雨的景象,请找出,我们一起体会它的妙处:
(1)地上为什么射起无数的箭头?
——雨又急又猛,拍打在地上,水花四溅,恰似“射起无数的箭头”。
(2)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从这个比喻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试想暴雨狂泻,房屋上的积水溢出屋檐倾泻而下,不就像万千条哗哗下注的瀑布吗?这样的比喻摹声绘状,形象点明了雨之暴,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3.在如此猛烈的暴雨袭击下,拉车的祥子会怎样呢?(指名读12段)
其他同学边听读边划出最能体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苦况的一系列动词和排比句。
4.你觉得哪些动词最能体现祥子在暴雨中拉车的痛苦?
追问:(1)“砸”改成“落”好吗?(突出雨之大,威烈的气势,令人难以忍受)
     (2)“拽”改成“拉”好吗?(死命拖,挣扎的形象)这几个动词非常准确生动
       郭沫若先生曾赞誉老舍“片言震聩聋”实在不是溢美之词。
     (3)排比句你们找到了吗?大家各读。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突出了祥子在暴雨中艰难挣扎,半死半活的惨状,这哪里是在拉车,简直是在水中奔命啊!)
过渡:祥子痛苦不仅来自自然环境,还来自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环境,比烈日和暴雨更无情的是坐车人。
5.几次提到坐车人,为什么要提坐车人?
6.文章结尾祥子跑回家以后,“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你读后有什么感想?(讨论)
总结:纵观全文,作者精心将祥子至于一晴一雨,火热水深的环境中,并抓住日之烈,雨之猛的特点对自然景物进行细致形象的描绘,作者极力渲染自然环境恶劣的目的是什么,以此来衬托在这种环境下拉车的祥子的痛苦和不幸,这就告诉我们写作时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景物描写必须为表现中心服务,
三、结合生活实际,借鉴本文写法,写一段夏日暴雨的情景。
教学后记
 由于学生有生活实际感受,加上课文中描写暴雨的场景确实精彩,写法也已经学习并归纳,所以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此项写作任务,切不乏佳作。分享如下:
不知什么时候,天昏暗下来,暗黄的一片,暗得让人的心有点发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了。突然,闪过几道白光,紧着着传来几声响雷,耳畔只有“轰--隆”的响声在回荡;狂风吹过,窗户在“当--当”作响。掉雨点了,天空反而亮了起来,倾斜的雨点伴着狂风呼啸而下,“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树在风中疯狂地跳舞,像是失去了理智的人一样,国旗在旗杆上舞动,旗杆在左右晃动,好像随时会倒下来一样。几分钟过去,风渐渐住了,雨却丝毫没有减弱,反而更大了。看不见雨点,也看不见雨丝,只有一盆盆的水从天空中一倾而下。雷声又来了,远处的景物渐渐模糊起来,消失在那缥缈的水汽之中,天地连为一体,不,是没有天,也没有地,世界上好像只剩下倾泻而下的水柱,那雨声仿佛大过了雷声,只见得闪电,却听不到雷声,也许雷声也被淹没在这滚滚雨涛之中了吧?雨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依旧“刷--刷”地泻下来,给人一种永远都不会停的感觉……又过了几分钟,天空渐渐变亮了,雨也渐渐小了,雷声开始不绝于耳,好像要把先前被雨水淹没的全部补回来一样,树也好像跳累了,慢慢收起了它的枝条。
天空变暗了,暗黄的天空笼罩住了大地,慢慢地,天地间恢复了明亮。只是瞬间,大雨倾盆而至,“哗啦——”只听见声音,抬头看大树,被风摇得左右摇摆,上下晃动,无数的雨帘从屋檐滑落,像千万条瀑布、细流,滑落地面。风更大了,天空中更多的是蒙蒙的雨雾;雨滴像约好似地,像虚线一样划过天际。“隆隆——”一阵雷声响彻云霄,像在展示它的威力。过了几分钟,雨变得更加密集了,雷声也更加嚣张了,闪电划过天际,天空忽的亮了,但随即又暗了下去。只听见雨在下,却看不见雨滴的滑落,整个世界变得混沌不堪,分不清雨水与大地。东海龙宫也该是这种景象吧!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三

教者
吴春花
班级
初一4班
时间
2015、11
课题
依文画景
课时
一课时
吴老师这一节课首先要赞赏她敢于尝试与创新的勇气。她把作文学习与评价的舞台交给了学生,值得学习。
传统的作文评价主要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评价和修改作文全是教师的权利,也全是教师的义务。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教师的训练要求完成作文,然后等待着被评判。这种评价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作文评改产生漠然或抵制的情绪,导致作文的修改得不到落实。在精批细改模式中,教师是评改的绝对主体,学生没有参与感,对于作文较好的学生而言,他们得到的多半是老师的表扬和高分,久而久之,他们在乎的只是评语和分数,而很少在乎作文本身的修改。对于作文较差的学生,他们得到的多半是老师密密麻麻的点评和修改,看到自己的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他们的自尊心难免受到打击。久而久之,他们对作文失去了兴趣,甚至讨厌写作,想要他们按照老师的批改重新修改自己的作文更是不可能。而且,传统的作文评价往往只关注写作知识和技能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学生作文是否符合文体要求等评价呈现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能力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状况。吴老师善于通过教师或同伴的评价,学生会对自己的作文学习状况有个清晰的认识。帮助学生找到他们作文的闪光点,多给鼓励,从而让他们树立起写好作文的信心。我们知道,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作为语言的书面形式的写作,也避免不了要承当交际的任务。学生学习作文,其中一方面就是要学习如何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抒写自己的感受。所以,毋庸置疑,作文评析也绝不能忽视对写作知识和技能这一“工具性”层面的评价。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现在对写作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既不是全盘照搬以往的评价,也不是对以往评价的完全否定,而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宗旨,肯定原有评价中的有效方法,并不断发展完善,同时创造出新方法。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人觉得吴老师这节课题研究课不论环节与效果有何值得完善之处,其思想是值得肯定的。
 
评课人_______ ____吴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名)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四

 
雪堰初中
初三(3)班
学生姓名
龚科
学生认知能力及心理等分析
    该生最怕写作文,一篇公交车上让座的题材,他愣是写了一学期,每次碰到阶段调研和期中期末考试,他必定会把写作主题绕到这个题材上,也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口说百遍,不如一练。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坚持多练。因为只有练,才能发现问题;只有练,才能有所进步。同样的道理,作文的质量,应在多练之中才有提高的可能,根据需要和可能,我班确定了每周一次作文,提出让学生写自己周围的事。细细想一想便会发现,每个写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经历、所见闻、所感受的一切,定会有使人激动、微笑、忧伤、辛酸的事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把这些亲身经历写下来,如果写的真实、真挚,就一定能感人。如果还能再这些基础上加以升华、补充、想象、提炼,就可能写成好的文章。因此,在练笔活动中,我提倡学生写自己的梦想,写自己的憧憬,写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同学的欢乐和忧伤,写亲友的同情和愤怒。这样,犹如打开了他们的生活的闸门,思想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作文时,再也不是无话可说,无从写起的局面了。针对龚科同学的情况,我为他量身定做了几个题目:一,写写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性格以及发生的有趣的事;二,写写自己在班级里学习生活的心情,写一两个要好的同学朋友相处的趣事;三是写写自己的烦恼和困惑;四是想象自己未来的生活。龚科同学每次都找我的要求去写了,我都能面批他的作文,并帮他指出写的好的地方,提出一些建议。他的作文能力明显也有了进步,起码不再是只写让座了。下面是他在《二十年后的我》中写的片段:“我坐在我的实验室里,研制出了‘农乐’遥控撒药器,只要一按电钮,农药早洒在庄稼上了……我又和我的助手们一道,经过几个月的不眠之夜的奋战,最终研制出了治愈癌症的药水,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用了我的药之后,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想象合理,写出了自己的理想。又如在《我爱我的班集体》中写道:“我的班集体是一个互爱互助的大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同学们十分团结,不光是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而且在生活上也互相关心……我为生活在三(3)班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感受多么深刻,热爱班集体的感情溢于言表之中。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多练笔的结果,使写生作文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五

主持人
教师阅览室
时间
 
活动名称
评议毛老师的课题研究课
活动人员
全体语文老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区级课题研究活动登记表六
__2015——2016学年度__ 学年第_____ 学期课题活动总结

姓名
课题名称
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的策略研究
 
本学期课题工作回顾
    本学期在毛老师和吴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能积极参加课题组活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对每一节课题研究课都认真观摩和学习,并写下感悟和体会,在课题组活动时畅所欲言,和大家交流分享;并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在教中提升研究能力,在研究中促进教学。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每册六单元约三十课左右,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偏少,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农村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驭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农村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等。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主题班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同时教师也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
反思本节课的作文训练,我觉得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尤其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不但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因此,我们平时应该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仔细观察,认真寻找其中的素材,那么他们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存在问题
 
不善写作,尤其是论文缺乏。课题研究还是停留在肤浅的完成任务的目标上,缺乏足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