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教案
雪堰初级中学 沈亚芸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件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母爱的真挚、深沉,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生活中的母爱
3.体会叙议结合的写法,并能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合理运用。
一. 导入
二. 检测预习工作
1、 检测字音
2、 感知文本,交流母亲的故事
“母亲”元宵节背我赏灯
“母亲”讲故事热泪涌流
“母亲”见我受罚心疼落泪
“母亲”熬夜为我做鞋
三.探究文本,细微处品读母爱深情
请同学们去文章中寻找:
1.在这些事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让你感受到这份母爱深情?请大家划出这些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品一品这些句子。
2.通过对以上细节的揣摩和语言的品析,你从中一定读懂了母亲和母爱的深情,你能否用以下的句式来表达呢?
母亲是无私的,母爱是她挥汗如雨、挑灯夜战为子做鞋的身影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是_______的,母爱是她爱而不溺、疼而不骄的清醒头脑。
四、 深入文本,互诉心语体悟亲情
1、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很含蓄的民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我们掩饰感动、掩饰悲伤,从不对自己身边的亲人说内心深处的话。而文中的“母亲”在作者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无论是儿子还是母亲其实都有很多话想和对方说,可是“爱在心头口难开”,儿子留下的只有惋惜遗憾,请同学们在以上几件事中任选一个场景替他们表一表他们未表的情:
场景一:
场景二:
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我”
要符合说话者的身份、语气、情感
3、可是这样一位爱孩子的母亲,却早早离开了作者,对此作者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来看两个句子:
(品读)
①母亲死的时候才二十九岁
②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追问:如果把“才”“就”去掉,会不会影响其表达效果?
(母亲去世之早,作者的无限惋惜、怀念和沉痛悼念之情)
五.回顾全文,提升写作技能
每一个母亲都对自己的子女充满了爱,倾注了希望,请你用饱含感情的笔写出你所感受到的浓浓母爱的一瞬间或一件事。(跟文章中的四个片段比较异同)
1.文中的母亲的形象如此感人,作者到底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法来表现的呢?
①用典型事件表现“母亲”的形象
②细节描写······
③穿插适当议论抒情
通过典型事件组合来表现人物形象的结构就是“片段组合式”,也可以说叫“冰糖葫芦式”。文章的四个“冰糖葫芦”是怎么串联而成的呢?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作者在叙述这四件事时,每件事叙述完之后都紧跟着抒写了作者的感受。每一个“冰糖葫芦”大致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是借细节铺陈叙事,后一部分是穿插少量抒情或议论,那能不能把语段最后的那几句抒情或议论的句子去掉呢?
归纳好处:
1.深化文章主题,在叙述中表现“母亲”对孩子的挚爱,使母亲的形象、性格更鲜明感人
2在抒情议论中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感恩、怀念之情
根据刚才归纳的技法,同学们修改自己的写作片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