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读写结合主题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沈亚芸
本学期来,我校语文学科组围绕”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这一总体目标,进行了“课堂读写结合”的主题研究,以加强读写训练为抓手,合理利用教材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读写基本能力,使教学扎实、有效、并回归本真,体现语文特色。
课堂读写训练,有两个立足点,一是立足教材,二是立足课堂。我们主要研究通过课上的读写结合,明确训练学生什么,提高学生什么,?实现读写结合,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何谓兴奋点?即文本中的描写动情处、词句优美处、生动有趣处、思维创新处。
语文书上的每一篇课文,几乎都是读写结合的范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点,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进行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一)积累词句,进行造句、造段练习。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积累了词语,练习造句。提到造句,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小学的练习方式,到中学后就没必要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造句是学生进行“篇”的作文训练的一种基础练习,切不可等闲视之。对一些重点词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其义,还要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造句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内化运用。造句时,不但要动口说,还要动手写,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写句,而且要尽量把句子写具体。
当然,让学生造段是一种非常灵活的练习形式,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就有不少地方可以切入造段的训练。比如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一段话。再比如写冬天的百草园时,作者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教师带领学生品读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二)依据课文单元主题,进行读写结合。
精心备课,课堂教学要抓住单元训练目标,以读为本,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将训练点、训练手段落实到每个单元教材、每篇教材、每一教时中。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科书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与阅读单元主题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某一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时,还应与这个一致,发挥整体效益,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根据课文内容进行仿写
仿写,就是模仿例文进行习作的方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是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学习表达的例子。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等。可分为全仿和点仿。
1、点仿
点仿是局部模仿范文的作文方式。主要包括句式表达、段落构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要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因为一篇文章或一段话,可仿之“点”很多,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中都运用一些好的修辞方法,如排比、比喻、拟人、夸张等。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句意,然后体会作者的用意,知道这样写的好处。然后做相应的练习。不同的修辞手法,进行仿写。
2、全仿:
全仿是从整体上模仿范文的方式。例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章中有不少凝炼生动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品味。针对课文特点,引导学生仔细地咀嚼与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在教学中对课文中“春雨图”的评析、引导他们抓住关键词语来品析文本,感受“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气氛”。仿写《秋》,学生冷静仿写出了这样的文章:《秋》
(四)、写读后感。
经常写读后感,可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增长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可见,教学完一篇课文,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试着让学生写写读后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认识,作文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有感而发。
(五)补写、扩写、改写。课文中一些比较简略、概括的地方,可以根据训练的需要进行扩展性的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