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强化
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毛晓芳
面对现在初中生的作文,每一个语文教师莫不愁上眉头,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的作文词汇贫乏,病句较多,立意肤浅?究其原因,这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因此,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为语文教学带来春天。
整合读写,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写作的学生来说,课文能提供给他们很好的写作素材和方法,基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学习的写法,特别是一些名篇,它们凝结着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丰富的经验和材料。苏教版语文教材是主题式单元教学,每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有四到五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向学生展示着或相同或不同的写作特色。所以,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把写作训练与课文阅读教学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读写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要拓宽教学新时空,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读写结合、读写周周练、课外读写等,建构新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去积极发掘课文(文本)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一、课堂阅读教学的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一直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读是为了更好地写,写是为了更好地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使读与写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深钻教材,抓准读写训练点,明确训练内容。我们各年级组的教师在每单元教学前都会安排不同形式的集体备课,责任到人,每人一课,具体分析、设计读写结合的训练点和训练形式,然后在每一堂语文课上,根据课文的特点逐一加以落实。
1、课前读写打基础
平时我们的语文教学之前都会让学生预习,我们可以设计让学生写初读课文的“发现”“收获”“共鸣”“美点推荐”等,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人在课前五分钟展示交流,这样教师一方面也了解了学生自学这篇课文的情况(即学情),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是让学生有一个体验自我成功的平台,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圈点勾画是读书的一个好方法,评点批注是学生在自主状态下用恰当的文字与文本进行的一种创造性对话,我们也可以布置学生写课前随文批注,边阅读边思考边批注,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更为课堂学习和讨论作了充分的准备。 2、课中读写来提升
课堂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随文批注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把课文批注进行到底,我总是在课堂上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们写批注,人的灵感有时像流星一样一闪而过,我教会学生用笔记录自己的思想,也使他们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我发现,学生不只是在批注文章,也是在批注自己的思维,批注自己的个性,批注自己的感受。在批注式阅读中,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体验,使读书成为一种精神需求,使学生们的个性得以飞扬。
除了读写批注,还可以是仿句仿段写、表达方式变换写、想象补白写、共鸣交流写等等不同形式的读写创新。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仿照“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会把握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又如以小弗郎士的身份在“最后一课”说一段内心独白,以此把握人物形象,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再如学习《往事依依》,知道了写一个人物要抓住能表现人物特征的细节,语言如何才有感动人的力量,课堂上让学生写一个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老师的片段进行课堂练笔,效果很好,课后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把它们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这样的读写结合,学生能真正地去感受文章,理解文章,欣赏文章,又能为自己积累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真正做到以读带写,读中有写,活学活用。又如朱自清《背影》通过父亲的背影,用朴素的语言通过简单的事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伟大父亲形象,让学生同样也写一篇《我的父亲》,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写出发自内心的,试着抓住父亲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展示父亲,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选择好的立意,发现生活的美,以便使自己文章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却高于生活,而不是形同虚设的“空中楼阁”。
3、课后读写促延伸
学完一篇课文如果戛然而止,对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必然是不利的,所以课后的二次读写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苏教版每一篇课文后都有“课后探究与练习”,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板块设计课后读写训练。既是对课文理解的深入,也是对课文写法的巩固创新。我们可以采用续写、改写、比较读写、课后心得等方式展开。如学完《皇帝的新装》后,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续写后面可能发生的情节。学生围绕皇帝和骗子的性格形象展开描写,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运用了夸张、讽刺等童话的手法,深刻体会到了童话的魅力,完成并延伸了本单元的读写训练点。如教完《最后一课》,设计练习“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这不仅可以进一步熟悉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也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方法,启发了学生思维,使读写训练深刻化。我们还可以在学完课文写一写学后心得或是评议性文章,抑或与其他同类或同作家的文章进行比较,进行比较读写,这不仅是对课文的巩固加深,也是对思维的进一步延伸。比如学完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推荐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两文比较,写写评议性作文;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己写一篇《我的母亲》,不管是模仿写的还是创造性写的,都是很好的读写训练,然后与课文比较,让同学评议,这也是一次才华的展示,一次成功的体验机会。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在读的基础上写,让学生能够深入的理解课文,体会文中用词列句的精妙之处,同时也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范例和模仿的对象,让学生在理解了读的意义以后再动笔,才能真正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化,读写结合是学用一致在语文教学中的表现;如果让“写”的活动进入课堂,将读、学、写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去,促进知识的迁移,那么,将会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阅读与单元写作相融合的读写结合
单元习作是一个单元的大作文。教师通常是在习作之前为了习作而进行指导。为了加强读写结合的实效性,我们在单元的每一篇课文阅读教学中都要带着指导。有的课文在理解文题时,可以指导作文审题及自己拟题;有的课文在总结主要内容时,可以指导学生选材;有的课文在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时,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抒发真情实感,有的文章词句优美,可以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并学习遣词造句……在单元作文时,教师只要带领学生把平时所学串成串,学生便会忆起所学写作知识并进一步熟悉,乃至运用。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比习作时教师一股脑倒给学生一系列方法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可,体现了平时教与学的积累。
1、向课文借“题目”,教会他们自主命题
新的习作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命题、自由表达,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样给自己的习作命题。怎么办?最捷径、最有效的策略是指导学生向教材学习,因为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题目很典型,可归类指导。如:有以中心思想为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始终眷恋着祖国》;有以写作对象为题的《春》《我的母亲》;有以主要内容为题的《枣核》《端午日》等。无论哪种题目,都有独特之处,都可以揭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引导学生在借鉴中学会命题,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责。
2、向课文借“选材”,擦亮学生发现素材的眼睛
学生的生活五彩缤纷,平时也有不少的积累,可一习作时就感到“无米下锅”,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还缺乏发现素材的眼睛。教材中很多课文的选材很有特点,引导得法对学生有启发作用。如《背影》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亲人,细细去想,每个学生都能想到感动人的场景,捕捉的又是多么新颖的写作素材;《伟人细胞》表明,生活中要善于做小事,长大后才能干得成大事。
3、向课文借“语言”,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应该由语言的“输入”(理解记忆)和语言的“输出”(运用表达)两个环节构成。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中规范、经典、生动、丰富的语言,一方面要引导他们通过品读感悟、摘记积累等方式进行内化,一方面又要及时地给学生创设活用语言的情境,让他们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提高语言驾驭能力。如:写春天时可引导学生运用朱自清《春》中几幅春天图景的写法。学完《全神贯注》、《鱼游到纸上》等课文后,及时引导学生写一个做事投入、专注的人,文中对罗丹如痴如醉动作神态的语句,对聋哑青年“呆呆地、静静地”看鱼时的神态,“一会儿……一会儿……”画鱼时的动作,这些精彩、优美的语言,都可指导学生直接地、尽情地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三、课外语文活动中的读写结合
课外语文活动是包括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听说等在内的一系列语文活动。作为中学生,仅仅读几篇课内的文章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广泛地阅读,为自己积累各种写作素材,增长见识,提高思想追求,优化写作技巧等。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从一篇篇文章、一部部作品中汲取间接生活材料,建立素材宝库,写作时就可以有选择地运用这些素材,“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即使笨妇也能为有米之炊了。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能从所读材料中了解别人的思想观点,并在与其他思想观点的碰撞中加以吸收,成为自己思想成长的丰富养料,建立自己的思想宝库。另外,名篇名家中生动精彩的语句,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各种文字技巧和写作风格对学生语言表达和语感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学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受到熏陶和影响,就会慢慢模仿,学会相应的写作技巧,甚至能初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课外阅读,除了读文章、读作品,还要读生活、读学习、读活动,要把你在学习、生活、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这样的课外读写也就成功了。通过对一篇篇精彩美文的模仿练笔,学生逐渐掌握某种题材、文体、写作方法,文章的内容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例如许多成语、警句、名人名言、诗词佳句、精彩的描写,这些既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又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语言材料。生活是更大的写作源泉,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情,经常有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对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些写下来。写日记、记随笔是课外练笔的常见方式,能有效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课外读写,与生活相联系,学生就能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提升写作水平。课外读写还可以充分结合开展的各种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以个性化的活动体验来使作文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比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收集了“感恩”的诗句,学会了《感恩的心》等歌曲,有的学生亲自创作了感恩诗歌送给家人,或绘制了图文并茂的手抄报送给老师,或为家人捶了一背、洗了一次脚……通过一个个活动细节,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体验到了“感恩”这种美好的情感,笔下有内容可写了,情感也得到了升华。通过一次次活动,学生们用眼睛、更是用心灵在关注、在观察。从学生的作文里,你能感受到一种真实、一颗真心、一份真情……
从这里我们看到,阅读过程是—个还原生活情境的过程,仿写过程是个先体验生活情境,再表达的过程。只有写作形式和所写内容有效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阅读向写作的迁移内化。因此,我们主张以“读写结合”为突破口,以学生的课外阅读为主径,以课外实践为载体,拓展“读写结合”的形式,丰富“读写结合”的内容,创造性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总之,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重视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既要强调课堂教学中的读写方法指导和读写能力的养成,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进行读写训练,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又要向课外延伸,促进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社会。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说,读、写并重,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读写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极为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