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叙事”语段写作现状的分析和策略
雪堰中学 吴秋萍
初一的学生,虽说在小学阶段具备了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技巧,但立足初中语文教学的平台去审视这群刚入初中校学子的首篇自然作文,无论是在审题立意方面,或是构思语言角度,似乎都不容乐观。尤其是学生写人或记事的能力,似乎普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诸如:塑人只会罗列评语式人物特点,不能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描述;摹外貌就是从头写到脚,眉毛胡子一把抓;绘性格就是善良、乐观、乐于助人,所写人物形象不够鲜明富有个性。对于叙事也只会说说故事提要,概括过程,记录流水账,所写事件没有波澜,甚至没有涟漪。这样的文章,叙事枯燥,缺乏渲染缺少细节,加上立意深度先天不足,往往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叙事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的是整体作文水平的降低。
针对这一学段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暴露出的通病,我们备课组全体语文教师形成了共同的忧患意识和改进意识。通过各自思考和集体研讨,我们总结出一些切合学生实际,具有一定操作性的方法与策略。同时,在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叙事”语段写作的现状,在具体目标的指引下,以专题的形式进行训练、指导、修改、提高,努力改进学生写作的现状,激发写作热情,提升写作水准。首先,我们要求学生在动笔写叙事语段之前,要在稿纸上列写出故事梗概和大致的流程,并考虑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这种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的叙事显得清晰富有条理;其次,指导学生选择恰当的叙述方式。常见的叙述方式有顺叙和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是按照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容易使读者把握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不过,要注意推敲表示时间或表示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词语,还要避免平铺直叙、面面俱到,避免平淡无味。倒叙是将后发生的情况交待出来,然后再回过头来交代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这种写法不仅能使文章曲折生动,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而且便于突出重点,吸引读者,增强艺术效果。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方式,其意义在于增强和丰富叙事的起伏感,使文章显得曲折有致,这也就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道理。北大曹文轩教授主张“文章要折腾”,其折腾的含义具体言之,就是叙事要舍弃平坦,富有弧度。
在列提纲时也要注明材料应详略的地方。一般来说交代事件起因、连接上下文等作用的材料要略写,与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密切相关的材料要详写,有些地方更要注意加入细节描写。
此外,叙事语段还可以通过“增、删、润、改”等方法来加工,所谓“增”就是增加事件的细节,增加必要的交代、铺垫伏笔等;“删”就是删去与主题无关的情节;“润”就是借助修辞手法让材料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改”就是根据写作需要适当重组材料。
当然,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的思考和尝试尚处在抛砖引玉层次。下一阶段,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深思、合作,为雕镂出锦绣华章而执着和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