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语文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计划总结>>个人研究总结(毛晓芳)
个人研究总结(毛晓芳)
发布时间:2012-1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总 结(毛晓芳)

在新课程改革春风的吹拂下,语文教学开始苏醒,不再是内容单调、学习方式单一的传统式教学,而慢慢转变为开放式的拓展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众多的语文教育研究者和语文一线教师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简约、高效的语文教学策略、方法,进行着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课本,要向课本外、课堂外拓展、延伸,语文教学要不断走向开放,走向课外,走向学生平时的生活,不断向 “大语文”、“整合学习”等发展,于是开始尝试拓展教学,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读写结合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素养等,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来谈谈对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语文拓展教学更多体现在阅读教学上,那如何进行拓展性阅读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抓三块:课前预习,广泛收集资料;课中运用资料深入探究知识;课后迁移阅读,拓展相关知识。如教学《松鼠》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松鼠,就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走近自然,去认识大自然,认识松鼠这一可爱的小动物。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渠道搜集到有关松鼠的资料(图片、文字资料等)。当这些资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们更感性地认识了松鼠这一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松鼠的个性化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近松鼠、走进课文的兴趣冲动。又如在教学邹韬奋的《母亲》一文,在学生理解了文中母爱的伟大后,引入朱自清关于父爱的《背影》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感悟两篇文章中父爱母爱的异同。学生在阅读两篇同个主题的材料时,就自觉不自觉地进行了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自然而然地感悟到父母之爱的伟大,并懂得要用实际行动感恩回报。教学过的课文材料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整合教学中形成了合力。这样多角度地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再如在学完课文《母亲》之后,我推荐学生阅读《感悟母爱——震撼心灵的118个真情故事》,让学生利用周六周日进行拓展阅读。扩大阅读量是连接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在指导学生读的时候,联系到写,把写作方法教给学生;在指导学生写的时候又联系到读,学生提高读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写的能力,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的过程。只有读写结合的“点”选择得好,使“写”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能紧紧抓住“读”和“写”两条线,从而有效实现“读写结合、文意兼得”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经常在阅读中渗透写作要求,或是从一篇课文中有意识地抓住课文精彩描绘的段落,多诵读多体味,指导学生如何把平凡的景物、事物、事情精彩地展现;或是结合单元作文目标指导读写结合;或是联系生活实际,运用生活材料,提高生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正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走出封闭的语文课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有开展课前五分钟口语交际;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开设课外阅读课,分享交流读书心得;手抄报创作,小诗创作;传统节日文化实践调查、专题活动、社会活动实践等。总之,我们要进一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语言运用中提升语文素养。

我们都认为语文要学好,积累是关键,所以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或是实践活动,时间保障很重要,还要有必要的检查和评价机制。在实施语文拓展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其实很少,笔头作业相比于数学英语是少得多了,更多的口头作业,让他们去花时间读读文章,写写读书心得,这个时间除了课内保障,课外完全没有保障,即使布置要求,学生也是抄抄,完成任务,完全无法达到教师预期的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语文学习又是大大不到位的。所以,如何协调好课内教学和课外学习的关系,如何让课内的教学带动课外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是我还在不断探索的问题,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