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语文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计划总结>>个人研究总结(吴莉赟)
个人研究总结(吴莉赟)
发布时间:2012-12-1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总结

 ——“拓展式阅读教学”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推进方式

                                                    吴莉

新课程的改革,带来了课堂教学理念的变化,我们也必须用新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毫无疑问,如果把教学设计搞好了,那么课堂教学的质量就会得到最优化。现在的课堂教学是鱼和熊掌要兼得的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必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科学素养,还包括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生命教育等等。当然开展好课堂教学设计对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以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是很有作用。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方式做了深入的研究,结合案例提出了可操作性的方法。以下的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拓展式阅读教学中拓展环节的设计,并且笔者更多的是强调的宗旨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的拓展。拓展内容的出现是“随机”的、灵活的,融合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一、提取和运用

如今的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而学生最缺乏的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除了重视学生信息的存储外,也要积极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1]那么,在语文拓展式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呢?在教学设计中,笔者作了些尝试和研究,下面结合案例谈一谈。

 

案例一:吴家旺老师在教《错过》一文时,设计了以下一个题目进行拓展训练: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且词语丰富优美的生活感悟。你能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课文中的词语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德高望重,心中装满美好____季羡林先生因为燕园中的古藤萝被毁,写下了对灵魂____之人强烈不满的《幽径悲剧》;宗璞先生没有因为紫藤萝花架的一时被毁而心中____,反而在紫藤萝花瀑前___到生命的永恒。诵读、____这些充满诗意和哲理的文字,我们能否感受到存活的____?如果想要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我们应该学会观察、思考和___生活 ,不___生活赐给我们的每一次良机。

(明确:情愫、颟顸、惆怅、憬悟、咀嚼、斑斓多味、驾驭、贻误)

 

本题的设计意图显而易见,是想训练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选取文中容易写错且经常运用的词,又具有典型性,充分考察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又检验了学生的搜集运用能力。学以致用,真正达到了拓展的目的,超出文本,又回归文本,也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

 

案例二:

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层次清晰的杂文,先写人生有很多错过,再表明错过是人生的常态,最后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错过。请再仔细阅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用简要的话将下面的短诗补充完整。

大小错过何其多,匆匆来也匆匆过。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不可救。

意识自己曾错过,_____________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忽略小错过,_____________

人生斑斓又多味,七彩鲜花收获多。

明确:追悔反思获成果/有的错过不复返/要能咀嚼这苦果/大站错过是过错

 

看似只要填写四句诗,语言的训练量不大,但质的要求很高。既要求学生从文中提取大量信息,经过思维加工,才能完成,又要求学生把握文章的思路,训练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的题,基于文本,又达到了拓展的要求。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不言而喻,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也渗透其中。

二、调整和整合

“创造性地整合教材是指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教材中的文本为依据,创造性地灵活地将其和教材中或者教材之外的相关文本组织在一起进行有效拓展阅读教学的方法。”[2]

苏教版教材的文章都是按“主题组元”的方式编排的,我们就可以将相关主题的课文放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围绕相同的主题进行拓展阅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比较阅读,既能让学生了解文章写法的异同,又能使学生理解同一主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拓宽写作视角。比如,在讲授《孔乙己》的时候,就可以和《范进中举》放到一起进行拓展阅读教学。这两篇文章虽同是小说,但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叙事视角、环境描写、人物命运设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小说要素的角度切人,探讨两篇文章的不同。又如:《窗》《有的人》,《窗》在八下第四单元,《有的人》在八下第五单元,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资源,我们可以在教完《窗》之后,教《有的人》,使学生不仅能深入地理解《有的人》所阐明的普遍哲理,也能更好地理解《窗》一文中刻画的两个病人经纬分明、高下不同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掘教材的核心价值,能起到单课教学不能起到的整合效应。

三、补充和完善

教材提供给学生的资料、信息是有限的,仅仅是一本语文课本远远不能满足学习的需求,课前预习、课中设计、课后练习等环节都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补充完善,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文本。比如课前对文章的作者的介绍、写作背景的了解、文章体裁的学习等都是很有必要的,课中为了分析人物性格、中心主题、语言特色也可以适当进行补充、完善,使课文中的重难点分解,让学生在轻松的拓展训练中完成知识点的突破。

 

案例三:《海燕》

《海燕》课文注释为:“本文由戈保全根据俄文版《高尔基全集》翻译,编入课本时作了修改。《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洋之歌”。下面再介绍一下有关作者的作品等内容。

 

仅仅是课文中的注释,学生对于作者和文章的体裁的了解是非常欠缺的,作为学生,对于散文诗不够了解,对于这位外国作家也知之甚少。教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拓展的机会,向学生补充关于体裁和作者重要作品的介绍,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所以,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适时地把作家请出场,推荐给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作家的初步认识,以便理解文本,更可以开启一扇“以课文作者为中心”的阅读大门,从而对其作品产生阅读期待。

 

案例四:《安恩和奶牛》

师:这篇小说的语言是很有味的,特别是对话描写,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还给我们读者留有很多想像和揣摩的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补充练习。

1.先画出文中安恩和商贩屠夫对话的段落和语句

2.再为安恩和商贩的对话前加上恰当的表情。

3.按照你拟写的表情和同桌进行对话表演。

4.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从中看出安恩怎样的性格特点。

商贩:“这头母牛多少钱?老婆婆?”

安恩:“它是不卖的。”

屠夫:“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安恩:“它不卖的。”

商贩:……

安恩:“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商贩:……

安恩:“不!”

商贩:(急切,但有礼貌地)“这头母牛多少钱?老婆婆?”

安恩:(谦恭地)“它是不卖的。”

屠夫:(傲慢而粗鲁地)“喂,这头母牛多少钱?”

安恩:(不屑一顾地)“它不卖的。”

商贩:(死乞白赖,纠缠)……

安恩:(摇头,柔中带刚地)“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商贩:(带着侥幸,不耐烦地)……

安恩:(坚决地)“不!”

从学生的补充文字中,安恩性格的特点鲜明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善良、体面、有尊严,有主见,谦恭友善,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遇事不卑不亢,做人有自己的原则。通过补充表情,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物。既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是对学生语言的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课本上这样值得补充、需要完善的地方俯拾皆是,只要教师善于发现,经常开展这样的拓展训练,一定会为文本的理解、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锦上添花。

四、仿写和续写

仿写是指仿照给定的句子造句或者仿照所给的语段、短文等写作语段或短文等,要求修改后的句意与原句意相符,且词性对仗工整,忌话题脱离,结构不一。

续写,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于原文作延伸。续写前,做到熟读原文,故事情节烂熟于心,人物性格准确把握,全文旨意透彻理解。

仿写和续写都是原文合乎情理的延伸和发展。通过仿写,既让学生领会了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匠心,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续写,通过教师的引导,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补和丰满清洁,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表达能力。不管是何种方式,都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

 

案例五:《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师:请你根据老师提供的资料,仿照课文介绍沙漠奇怪现象的方法,(现象到本质)写一个说明文片断介绍月牙泉。(要求:1.选取资料中的关键信息。2.语言准确、生动。3.字数150字左右。)

 

这个仿写训练的效能是多方面的,既要求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又要求学生看懂资料,然后才能写作。所以对学生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的训练都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案例六:《乡愁》

师:乡愁表现了台湾同胞在政治封锁的年代,对大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现在,两岸关系已经大大改善,人们也可以自由往来,余光中老先生对此一定会非常感慨,请我们代他写一个续篇吧。

生:如今啊,乡愁是台北动物园的熊猫,一只叫团团,一只叫圆圆。

生:如今啊,乡愁是架设在两岸之间的跨海大桥,你来这边,我去那边。

生:如今啊,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纽带,你牵这头,我牵那头。

生:如今啊,乡愁是铺设在海底的电缆,你传向这头,我传向那头。

 

这个训练既是仿写也是续写,要求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又要求有新的内容。通过续写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提供给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使其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因为这个练习具有时代特点,学生非常感兴趣,写出来的作品也非常出色,当得到老师的认可时,学生非常激动,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情感得到了熏陶,进而产生对语文课的喜欢。大部分教师,在教《乡愁》时都会拓展席慕容的《乡愁》,这只是不同作者对同一主题的不同感悟方面的拓展,充其量就是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深化了主题两个作用。而上面的案例,在主题理解、写作训练、想象能力、情感熏陶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关照,又具有时代性。

五、感悟和深化

拓展和深化主要是指主题的拓展和深化。“主题是一部作品的灵瑰.对主题的理解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围绕主题作出形式不一的拓展,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创造性的对话,一步步地向文章的主题开掘,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索、感悟、碰撞中,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创造。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的主题.升华思想。”[3]

 

案例七:《我们家的男子汉》

师:学习了课文之后,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呢?请看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男子汉精神的理解。

师:不论年龄长幼、地位尊卑、事业大小只要在勇敢地乐观地拼搏、执着追求积极的人生都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都应当被视为男子汉或女强人。

老师补充几则材料:一是南京的老人两次参加高考之事;一个是时传祥的故事;一个是清洁工的事迹;一个是赖宁的故事;一个是杨利伟的事迹。

 

在几则材料中,男子汉精神的理解非常全面深刻,在拓展的材料中,原文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和深化。不仅看到了文中男子汉可爱的形象,更理解了作为男子汉还应具有的高尚品质。拓展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不言而喻。语文的人文性特点不可能专门来教,就是要通过讨论练习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教学的目标就潜移默化的完成了。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种具有典型价值的资料,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拓展训练,让学生理解文章主题变得轻松自然。

 

案例八:《皇帝的新装》

文章通过一场闹剧,讽刺和揭露了皇帝和大臣的荒诞可笑,愚蠢虚伪。特别是皇帝,昏庸无道,不理政事,虚伪愚蠢,自欺欺人,骄傲自大,爱慕虚荣,甘心受骗。文中的故事是一面镜子,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

学生答有,不敢面对错误,常常用掩饰的方式,揭示人性的弱点。

教师总结:故事具有普遍性,任何地方、任何时代,都有自欺欺人的事发生,这就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告诉我们要保持纯真的童心、敢于说实话真话。

 

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在阅读文本、交流讨论中,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催生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将文本主题提升到了更高的一个层次。

六、比较和质疑

“‘比较(Comparatire)一词的意思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握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比较,是思维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比较是一种辩证认识方法,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4]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主题、形式等方面有一定联系的文章或片段放在一起比较分析的阅读方法。比较阅读对理解文本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感知课文、理解主题、分析人物、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能力,养成拓展迁移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新课标中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5]如果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去思考去寻找答案,那对文本的理解会不断加深。《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并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思考质疑能力。

 

案例九:《背影》《我的母亲》

《背影》《我的母亲》都表达了“至爱亲情”的主题,都是回忆性的叙事纪实散文,试比较二者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背影》是截取动人的瞬间的手法来表现主题,《我的母亲》是选取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主题。同中求异,在比较中拓宽了思路,提高了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学生思维的热度得到了有效激发和培养。

 

案例十:老师分析完《成功》的主要内容后,提出这样的问题:你难道就只觉得季羡林先生只是在指点人们如何成功吗?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想法。

【材料】

这篇短文在2006年被收进季羡林先生的一本集子《我的人生感悟》。编者写到: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表现出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大度包容的道德修养等,都堪称是对当前社会人心浮躁、道德流失、行为失范等现象的一种反拨,也是对现在有些年轻人恶劣低俗的生活情趣、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等的一种鞭笞和挞伐。

教师明确:先生凭自己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关爱年轻人,用文学熏陶人、影响人、教化人,告诉我们勤奋是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勤奋这一项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他也用自身的行动经验对我们读者进行了无声的教育。先生的写作高峰期是80岁以后,先生在《九十述怀》中写到:四、五十年来坚持每天早上430起床写作,几十年爬出了上千万字,如果那天工作没有收获,晚上躺在床上就愧疚难安,认为是慢性自杀。所以季羡林先生所写的勤奋不是应景之言,不是泛泛而谈,也正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所以,读文先读人,对文章作家的了解能让你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本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成功》一文的主旨和深意。通过问为什么,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体味其中的思想灵魂奥妙之处。

七、改编和表演

改编是将指定的文章或段落为材料,按照一定的要求改写成另一段文字,这是一种写作训练,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如果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可以变换人称、改编体裁、使用其他的文体等方法。在改编过程中,要注意合乎情理,不能盲目乱编。

表演是指将课本中的小说、寓言、童话、戏剧等适合表演的资料进行角色、情境的演出,旨在表演中更好的理解文本,又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锻炼他们的才干,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丰富课堂。

 

案例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变成一篇叙事散文。

这个训练是将诗歌改写成叙事散文,在整个创作中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写作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案例十二:《威尼斯商人》

1)分析角色性格,设计语气语调等

2)分角色进行模拟表演

3)进行表演点评

 

话剧本身就是一个剧本,将这类课文进行拓展表演最适合不过了,通过表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文本解读更加容易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八、联想和想象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所谓联想,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有关事物的思想活动;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某一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让学生感悟知识、感悟生命,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自身的智力优势,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案例十三:吴秋萍老师在教《端午日》一文时,出示几则材料,做了这样的拓展题:

材料一:沈从文(1902-1988),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4岁高小毕业后入伍,看尽人世黑暗而产生厌恶心理,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材料二:文明与现实的碰撞--------冷静的思考

1)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而在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情人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且愈演愈烈。

2)与此同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夏人感到我们的传统节日气氛日益清淡,甚至在有些都市竟被忽视或遗忘.这一奇异现象让很多国人震惊。

32004年,韩国准备将端午节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并将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提问:如果你是沈从文老先生的化身,又重新回到这个往日无比依恋的湘西世界。当你看到圣诞礼品漫天飞,而昔日的龙舟早已束之高阁,成了展览品,你会对现时的人说些什么呢?(想象要合理)写一段文字。

教师总结:我们又进一步了解了祖国的文化习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文化博大深远,在前进发展的过程中,如果那些珍贵的东西不断丢失,那将是我们华夏子孙的悲哀和失职!同学们,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有理由去保护祖国母亲的灿烂文化,使之不断传承、发扬、光大。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民族文化的流传、民族精神的延续而做自己应尽的努力,一起去守望民族的昨天吧!

 

这是一道想象训练的题,也是一道引人深思的题,关乎百姓、关系国家。在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很多民俗的东西正在消失。现在学生过节越来越单调,似乎都与请客吃饭有关。而昔日龙舟已束之高阁,成了展览品,很可悲!单凭一堂语文课无法改变这种状况,但可以给孩子们提出一种警示,树立一种观念,情感的熏陶达到了极致。

 

案例十四:《我的母亲》

作者背书受父亲责打,母亲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说”打得好”,你能体会母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吗?想一想,当时母亲心里想对丈夫、儿子说些什么话?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来。

 

这种锻炼学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题在口语交际中非常多见,教者将它巧妙地运用到了课内,既能让学生揣摩人物,联想发挥,又能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训练的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反思的过程。

九、阅读和写作

语文课本绝不是仅仅教学课文,进行常规的阅读教学。它的价值不可估量,它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广阔的空间,这不是所有学科或教材所具有的。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充分,基于它的课文选择的典型性,我们教者要认识到教材作为范本对作文写作的价值。

我校的几位语老师对这方面的研究颇为独到,其中金富东老师的几堂课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教学《社戏》一课时,让找出的中心事件——“看社戏”;再由学生分析中心事件前后所写的内容;最后思考认识这些内容对中心事件的作用与妙处。然后,“依葫芦画瓢”进行作文写作训练与评价、修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大致认识了“如何把一件事写得曲折有味”。具体感受到了“用‘平桥村的乐事’突出‘看社戏对作者的吸引’”,“‘看戏前的波折’使情节突转,为实现看社戏蓄势”,“途中写景也是写情,拓开一笔令人愉悦轻松”,然后再“重点写看社戏”,最后写“看社戏归航的余波事件”和“利用对比手法,表达怀念之情”,整篇文章曲折有味,是一篇写事的典范文章,以后学生写文章,在构思时,定会想到这篇文章,定会努力去尝试写出记叙文的波澜,去吸引读者。

写一件事,要围绕中心事件去表达中心,力争写出波澜,使文章有味引人。那有学生不擅长、不适应写一件事怎么办?那就写几件事。这方面的典型文章也不少。对于初一学生,《我的老师》这篇文章还是不错的,结构清楚,内容不深奥,情感真挚,值得学写。初二可以运用《我的母亲》等文章,进行分析练习、评价、修改,进而学会写几件事。

 

案例十五:另外一位老师在教《社戏》时的做法,又给我们一点引导启发。教者让学生细品文章,感悟文本的生活味。教学过程中作了如下分析:

1)心理的生活味 

看社戏过程中:期盼——绝望——欣喜——失望——惊喜

2)选材的生活味

农村习俗、田野的风光、看戏的波折、偷豆的情趣、陶醉的心理

3)语言的生活味

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乡土气息浓郁的词语、口语化的对白

4)观察的生活味

点开船的动作、两岸豆麦的清香、横笛的婉转、缥缈的戏台、夜航的渔船

 

心理活动的起起伏伏,人物心理真实的再现,生活的再现,逼真细腻,让我们知道写记叙文从身边写起,生活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写作的素材,要发现美。逼真细腻的写法,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细节值得写,知道对生活事物进行观察,平时认为不会写生动细致的描写,其实素材来自生活。有些学生写文章,一开口就是说教,政治色彩很浓,缺少浓郁的生活味,文章口语化的对白、台词,给学生以启发。写作的训练可以和教学挂钩,“文本二次利用”,是拓展学习写作的一条好路子。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6

[2] 赵文萱:《创造性地组合教材,进行有效拓展阅读》,《中学教学参考》,2011,第47

[3] 陈宋琴,:《课堂阅读教学拓展的有效性初探》,《教学探索》,2011,第163页

[4] 贺丽萍:《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四川师范大学,2007,第19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第15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