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小结
吴莉赟
通过一阶段的实践研究,发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拓展教学其实就是三个方面拓展:教学内容的拓展;学生认知思维能力训练的拓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凡事都应该讲究策略、讲究方式方法!拓展教学作为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做法,也应该注意几个方面!通过观摩课及自身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几点新策略:
一、 确定目标,明确重点
在拓展教学中,目标及其重点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有几个,每一个目标都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只有明确重点,确定目标,有侧重点,或知识拓展或能力拓展。如在《春》的拓展阅读中,老师事先了解网上一些朱自清的资料,他人对朱自清的看法,下载相关内容,课堂上向学生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抓住重点、调整设定,将拓展式教学活动的目标锁定在某一侧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
二、 选准内容,难易适中
语文教学中,由此及彼进行拓展教学,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作为拓展的内容与所学的教材内容,除了有必要的联系之外还应该注重拓展内容的难易程度。过于简单,觉得太容易了,思想上不重视,也激不起学习兴趣。过于羞涩难懂的内容,学生又滋长了畏难情绪,也激不起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跳一跳,学生能摘到的果子最好不过的。
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可利用拓展延伸式或单元组合形式。所谓扩展延伸式教学就是要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向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以点拓面,再由面驭点。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达到综合学习的过程。相对于那种拘守于一隅,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这种扩展延伸式对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百利而无害的。由点向外辐射扩展延伸,如学《故乡》可联系有关辛亥革命历史的影视,使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更深刻;也可利用单元组合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将课内与课外,请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是单元组合形式的拓展教学。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文教学时,可与《九个炊事员》、《七律 长征》等文章结合起来,也可将社会课上“红军长征”的有关介绍联系起来, 让学生读课文。讲长征故事、咏诗歌、唱长征组歌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综合性训练,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人文品质。
三、限制数量,饭量适中
每篇课文都有其教学目标,每个教学目标都能进行拓展。如果拓展时设置的问题面面俱到,课堂时间却是有限度的,搞不好效果适得其反。只有针对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侧重点进行拓展,既能让学生吃得饱又能让学生消化得掉。曾听了一堂较成功的示范课《苏州园林》,拓展教学部分就设计得很完美,讲授完苏州园林的事物特征、语言特征后,授课者针对说明文事物要抓住其特征这一写作特点进行拓展。苏州园林的特点是朴素淡雅,很少用重彩。针对课文这一说明特征,出示了一些图片,要求学生讲出这些图片的特征,并与书本上园林特征进行对比。通过拓展活动,图片上北京园林的建筑风格多用浓彩、雕梁画柱,透出一股富贵气,显示出帝王家的气派。而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截然相反。 通过这么一个拓展内容,学生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由此可知,拓展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恰到好处。
四、 掌握特点,举一反三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课外是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拓展式教学模式的要素。 拓展就其本义来说,是一种学习迁移,它需要学习者对原知识的巩固为最终教学宗旨。因为拓展教学并非为了拓展而拓展,而是通过拓展巩固教材中所渗透的知识,并由理性上升到感性的领悟,尽可能地实现间接经验以向直接经验的转化,这也是拓展教学的核心之所在。
另外,作为教学主导的老师,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员。教师事先准备工作、现场组织工作的数量与难度都大大增加了,对教师课堂组织应变能力,学习困难的即时诊断能力,发展水平即时评估能力,知识的准备水平,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等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敢于否定自己,不断学习并拓展知识面,深化对各类知识以及知识整体的理解,拓展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一个较新的模式。 作为一种课堂改革的模式,有待我们语文教学实践者共同探索与研究,使之走向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