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普遍存在一种误区:一堂常态语文课上着上着教学目标变成了读懂、掌握一篇篇课文的内容,甚至辅以大量的写作背景的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等,成了“泛语文课”,“非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课文,而是要根据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与教课文内容不是一回事。我们应该对语文课的教学价值,语文课堂中的语文味作一些思考什么是有价值的、有语文味的课堂呢?如果能通过一篇篇的课文来学习文中的语言,发现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表现形式,发现不同文体的语言表现形式的个性特点。同样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不同的文体表达,比如同样表现作者“忧国忧民,心系百姓”的《岳阳楼记》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个是“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记叙文”,而“歌”是能唱的“诗”,虽然文章从篇幅形式都有很大差异,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学习不同文体的文章,就要体会其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学习诗歌要品味它精炼的语言,感受丰富的意象,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小说的学习要注意其中出色的人物、环境的描写,读出这些语言背后作者想给我们展示的东西。
但最终,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学习、吸收、内化优美、典范语言,并在表达的过程中能自觉运用到这些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