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提升学生品格之实践研究
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一、项目实施背景
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挑战,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一个没有知识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用知识去弥补”。道德将改变人的一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弥补的,是永恒之美。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有些贫乏,诚信缺失、信仰缺乏、道德失范等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开展“道德讲堂”就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搭建思想道德建设新平台,把尊老爱幼、感恩孝顺、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诚信友善等优秀品质融入到我们中学生的血液中去,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强大的思想道德基础。为此,我校近几年开展学生道德讲堂系列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二、项目实施目标
1、在“恒真”文化的浸润下,培养学生有恒求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身心健康、气质高雅、德才兼备的雪中学子。丰富创新“恒真”文化的内涵,让孩子在学德弘德的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感恩、学会诚信和责任。
2、在传播、践行“恒真”文化的基础上,让孩子们成为未来世界的独立思考者、终生学习者和积极参与者,根植于广阔的优秀历史文化脉络之中,拥有融入世界的气度和眼光,成为一个兼备良好修养和家国情怀的人。
三、项目实施内容及过程
尚德:崇尚家庭美德,做懂得感恩的家庭好成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讲话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是在家庭或家族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风气、风尚和风范,是一个家庭、家族的“精气神”。一种好的家风,常常是几代人培育、践行、积累的结果,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世代传承。它反映了这个家庭、家族对其成员立身做人的期望和要求,是他们的行为准则。同时,又通过每个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渗透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之中。俗话说,“家有门风,人有教养”。家风正、风气好,家庭成员才会有教养,家庭才能相亲相爱、和睦文明。不论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作风都是家风、门风的重要话题,不同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家风文化,但总的来说好家风都是引人向上、教人为善的。好家风汇聚的是社会好风气、正能量,要把好家风传承下去,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凝聚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1.“大手拉大手”活动
家教,多是通过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塑造孩子的人格,让每个家庭成员刻骨铭心。在我们的学校有很多的美德少年,其中罗发琴同学从小深受父母的影响,懂得感恩孝敬父母。为了不影响父母上班和休息,她每天总是早早起床,为自己和家人准备好早餐,自己吃好早餐,去上学。周六周日更是会帮家里做很多家务,像洗碗、扫地拖地、洗衣服、整理房间、煮饭等,罗发琴都一一做得很好,一点也不用父母操心。我校利用身边美德少年的事例去影响学生,开展了道德讲堂系列活动,同时让这样的家长在家长委员时为其他家长做讲座,讲述自己言传身教的故事。同时定期开展论坛、沙龙、对话等,给予其他家长启发,形成良好的家教氛围,也解决了一些家长的教育难题,提升所有家长全程育人的意识和能力,更好的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2.“大手牵小手”活动
学校以班级开展 “道德讲堂”家长讲座活动,请一些有成就的家长到校为孩子们做报告、开讲座,讲座或报告的范围为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容有讲述自己的励志故事、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论一些为人处世之道等等,在班会课上、在升旗仪式中、在报告厅经常活跃着家长的身影,用家长的事迹影响着学生,有父母参与的教育、有亲情融入的教育最能打动人。当学校教育与父母的参与同频共振时,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就可以实现最大化。
3. 开展“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为主题的班会、交流会
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的论述,全面深刻理解优良家风的重要意义,树立注重家庭、家风和家教的观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让家风带出好学风、好教风、好校风、好社会风尚。围绕家庭教育中的和谐,孝道,勤俭,修身等方面开展,组织学生积极发言,把父母对自己生活中的教导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4.争当“家庭好成员”
我校以妇女节、劳动节、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为契机,以家庭实践活动为教育陈地,布置学生利用节假在家里学做一道菜、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在家里扫一次地、洗一次衣服、洗一次碗,开展“五个一活动”,让学生把活动的拍成照片或录成视频传入微校班级圈,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了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懂得理解与感恩,体会了家庭的温暖与和谐。
润德:自强不息,做勤学奋进的学校好学生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周易》中的一句话,几千年前的古人都知道此理,何况文明社会中的我们?人要保持一颗自强不息的心,要与困难做斗争,唯有发奋图强、勇于创新,才能迎难而上。
1、评选“美德之星”
勤学上进、自强不息,这是雪堰初中“有恒求真”校训的具体体现。我校有许多校园之星,如“勤奋之星”、“友善之星”、“进取之星”、“责任之星”、“礼仪之星”、“环保之星”、“学习之星”等。在他们榜样的带领下,更多的学生懂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勇敢追求梦想,求真知,做真人。用恒心搭起通天路,用勇气冲开智慧门,做有恒求真的雪中好少年。尤其是初三学生,更是从中汲取到巨大的精神力量,化压力为动力,奋勇拼搏,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做怯懦的退缩,不做无意的彷徨,用拼搏和奋进打好人生关键一战。
2、开展学生道德讲堂和各类主题活动
我校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进行道德宣讲,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形式,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化,组织在开展“学雷锋”“美德少年”“日行一善”等主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生等身边典型讲述美德故事和先进事迹,用身边发生的好人好事教育学生。也可将传统节日与思想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强化传统节日的道德渗透,开展富有特色的节庆道德教育活动。此外,还可以突出道德文化建设,结合《弟子规》等道德经典诵读和中华经典诵读,引人崇德向善。
每一个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的明天,生活在鲜花盛开的大地渴望不是等待,幸福美满的生活必须创造和拥有以人与人的道德标准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为当代中学生,在经历数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接受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投身道德文明建设的洪流中去。
弘德:亲近社会,做友善奉献的社会好公民
学生不仅是学校人,更是社会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工作,有机会为社会贡献自身的才学、能力,并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和优势,满足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不单为社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弘扬了新风气、新风尚,而且人生的价值也在志愿活动当中得到体现,从中学会自觉地奉献精神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责任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1.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
谢家桃苑,志愿者学生参加“我陪轮椅看桃花”活动。他们帮忙推着轮椅带领游客在桃林中漫步,向他们介绍桃树的品种,为游客们摄影留念。
费巷茶场,志愿者带领游客参观种茶、炒茶现场,向他们介绍茶文化,观现场炒茶、看茶道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活动中学生们愉悦了身心,增长了见识,更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2.开展敬老爱老活动
元宵节、重阳节,学生们走进敬老院,去看望那里的老人们。帮他们打扫卫生,跟他们聊天,给他们分发苹果和生活用品,为他们表演节目,陪他们一起欢度节日……慰问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一份温暖,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的传承,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呼吁更多的人关爱老人。
通过学生道德讲堂的开展,我校形成“人人都是志愿者”的良好活动环境。在社区,做好环保小卫士,关爱老人,照顾小孩,图书馆中帮忙整理图书,桃花节中我来做向导……利用闲余时间,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经受锻炼,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奉献社会,完善自我。
四、项目取得成绩
在提升学生品格研修的过程中,我校始终以人为本,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丰厚的教育文化的积淀。
学校坚持“以德立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倾力各级课程的建设与落实:坚守国家课程,夯实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开发“恒真文化”校本课程,返璞归真,陶冶孩子的德育情怀;打造学生道德讲堂,操练孩子的美德素养;学校积极拓展学生获取传统文化的空间,多渠道、多方位让雪中学子了解和传承中华美德。
多年来,学校注重德育特色建设,锻造精良师资,培养学生品德,先后获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书香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多人获得常州市级、区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优秀德育工作者”荣誉称号,金富东老师被评为武进区名班主任,同时钟炎鑫和王琳老师被推荐参加武进区“三好教师”评选;多位学生被评为常州市、武进区“四好少年”和“美德少年”。2018年我校的学生道德讲堂获武进区优秀德育项目。王小玉、侯荣华和柏锦玉等多名老师的德育论文和德育工作案例获市、区教育局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