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学案”下的教学模式
王芳
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教师上课前,把“预学案”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对预学案中遇到的障碍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要充分“利用”优生学生资源,又要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的更好;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学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为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此时,教师只是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 “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
在课堂上,可利用5分钟进行测试,可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利用这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的。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可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