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物理利用预学案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方案>>理论学习>>课改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十字诀.doc
课改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十字诀.doc
发布时间:2012-1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请点击图标下载浏览:

 

课改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十字诀

新课程改革在我们江苏实施已有五个年头。五年来的物理课堂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师生互动多了,动手实验多了,探究思考多了,评价方式变了……。物理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课堂效率是否随之成正比。或者说,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应用是否能够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这是我们广大物理教师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笔者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尾的设计以及课外活动的开展等五个教学环节做一个探讨: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让学生全面发展——全面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定义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去要求。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应为学生,教学目标是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陈述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在行为上的变化,而不是陈述教师应该怎样做,做什么。评价教学是否成功,其直接依据应该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什么,其具体的进步怎么样,而不是教师完成了什么任务。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在陈述上不宜用含糊不清、缺乏质和量规定的“了解”、“理解”、“把握”等词,必须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具体行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陈述词要具体、细腻。例如:对“磁场对电流作用”的目标描述应为“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本次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有别于教学大纲的一个最主要方面就是关注“学习的过程、改变学习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过程、方法、目标切不可被能力培养所代替,也不可笼统地陈述,要有具体、明确。例如:关于“导体和绝缘体”,在新课程标准中为“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导电性,讨论是否任何物体都具有导电性,通过观察、查阅资料,比较导体、半导体、绝缘体的不同”。由于情感是人们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怒、哀、乐等;态度是带着情感成分的行为倾向;价值观是情感发展的结果。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影响,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因此,这部分的教学目标设计是最不轻易进行的,通过一节课是无法预料学生情感上的变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通常只明确规定学生应从活动中获得什么结果。在陈述上不要吝啬文字,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例如:在“物态变化”内容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设计为“让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对科技知识产生亲近感、成就感”。

二、教学设计的导入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疑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重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 可以从教材的特点出发, 通过组织有趣的实验, 讲述生动的小故事,

新闻或环境的问题,

或提出一个激起思维的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而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一个人优良创造品质的具体表现。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教师就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大胆鼓励学生的"求异质疑"行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学生能够质疑问难,是对知识内容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与思考。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培养创新意识所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要害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例如,教学“测电笔”时,我先简介了测电笔的构造、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并当堂作了演示,然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测电笔的氖管要发光,那么测电笔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假如有电流,此时的通路是怎样的?”“既然有电流,人怎么不会触电呢?”“刚才老师是站在木制的讲台上来使用测电笔的,那么电流又是怎样通过去的呢?”……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高。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过程与方法——探究

现代学习理论强调,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把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为此,物理教学中必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自主地抓住物理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物理现象、原理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参加诸如物理科学数据或资料等教学材料的组织和解释的活动,使之真正接触由科学家建立起来的科学事实、科学原理、科学定律,使之认真思考,进而提出问题,并寻求理解。例如在探究伽利略斜面实验时,我采用的是先引导学生理论分析并猜想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想:让小球从斜面的一端滚下时,当1、两斜面的倾角一样吗?将会看到什么?2、另一斜面的倾斜度变小时,将会看到什么?3、另一斜面的倾斜度为零,即水平时,又会看到什么?4、为什么会看到这种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什么?对于问题1,几乎所有的同学都猜想:此时小球滑行到对面斜面的相同高度处;而对问题对2,有的猜想看到的现象与1相同,有的却否定;对问题3,同学们猜想,此时小球将运动到无限远。对于问题4的回答则要等到做完实验才能得到。接着,我让学生上讲台做探究性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等。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非常踊跃,而且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上讲台做探究性演示的同学认真做,在讲台下面的学生则认真观看、记录实验现象,就这样通过同学们的实验探究和分析、讨论,最后同学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之所以能看到这种现象是因为几乎没有摩擦力;并且认为亚里斯多德的看法——“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是不对的;而伽利略认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是对的。通过这个探究很轻易地引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学结尾的设计要突出本课教学内容——总结

一堂课需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也需要有一个好的结尾。课堂结尾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物理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结尾,使它象一台文艺节目的压轴戏,能够紧紧的吸引学生。课堂结尾要帮助学生认知;要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要使学生愉快,以消除疲惫而精神饱满;要为课后及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预备。若说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由“薄”到“厚”的过程,那么归纳、总结形成一个个知识要点,则是由“厚”到“薄”的过程。结尾可以采用竞赛性结尾、讨论性结尾、游戏性结尾、憧景性结尾等。例如,讲完“大气的压强”后,做一个“吹币进碗”的小游戏,并要求学生解释其中的道理,就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起学习的情趣。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给下节课的学习带来积极影响。再例如,讲完“摩擦”后,我采用讨论式结尾:提出“尽管摩擦在某些情况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损害,但假若地球上失去了摩擦又会怎么样呢?”对此学生讨论十分热烈。我们还要求学生课后以《假若地球上失去了摩擦》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人为之赞叹!

五、课外活动的开展要能因实制宜——实用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爱好,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应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熟悉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和规律,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的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例如在学生学习了有关力学的知识之后,我适时地布置学生这样一个课外探究问题:请同学回家研究一下自己最熟悉的交通工具——自行车,试尽可能多地举出它在哪些方面应用了相关的物理知识。结果大家爱好盎然,一共举了十几个与力学相关的物理知识。如:自行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踏板套、闸把套等处均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刹车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车轮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变滚动为滑动后,摩擦大大增加,所以车能够迅速制动;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减小摩擦,在这些部件上,人们经常加润滑油进一步减小摩擦;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时感到较舒适;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刹车皮的拉力,另外,链轮牙盘与脚蹬,后轮与飞轮,车龙头与转轴等都是轮轴,利用它们可以省力。自行车高速行驶非凡是下坡时,不能单独用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其原因是:前闸刹车,前轮被迫静止,而作为驱动轮的后轮车架和骑车人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有的高速运动的趋势,这时就会以前轮与地面接触处为支点,向前翻转,造成翻车事故;人们在骑自行车上较陡的坡时,往往走“S”形路线,这是根据功的原理等等。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坚信:以严谨的态度,执着的精神,顽强的毅力,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必能披荆斩棘,长风破浪,必能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