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图标下载浏览:
加强物理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农村初中物理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研究”课题论文
江西省遂川县碧洲中学 罗庆捷
预习,就是提前学习老师即将讲的内容。它是你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你即将掌握新知识和已有旧知识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提高你的学习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预习的意义与作用
1.1、预习的意义
扎实预习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保证。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让学生提前预习,对本节要讲的内容,学生要熟悉,即使不能充分理解也要把课文读熟。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律,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预习的作用
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目前,课前预习大体存在以下几种现状:
2.1课前预习放课堂。教师没有布置学生提前预习,而是把课前预习放入了课中。学生因为没有事先预习,对新学的概念不知道,对新学的规律不理解,对建立概念、探究规律的科学方法不了解对规律成立的条件不熟悉。所有本该课前掌握的东西,全部要到课堂上去解决,这样,就消耗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有时,教师由于要赶进度,有些环节难免不扎实,水过地皮湿。而且,由于学生没有学习新课前的充分准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感悟深度,都将大打折扣。
2.2课前预习目的不明确。在布置课前预习内容时,,没有提出具体的问题和要求,而是笼统地要求学生从第几页预习到第几页,目的不明确,造成学生的预习成了随便翻翻看看,起不到预习的作用,更不要谈预习的有效性。
2.3课前预习一刀切。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布置差不多的预习内容:了解下节课要学习的什么什么概念、理解什么什么规律、了解研究方法、查阅资料等等。由于预习内容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基础差学生吃不了,基础好学生吃不饱。而且,因为对预习内容缺少精心设计,过于随意性,有些内容学生照搬一下辅导材料就能应对,所以,其效果非常不如人意。
2.4课前预习无检查。有些老师虽然也布置了学生预习,但是在课堂中却没有检查、反馈、评价的环节。学生预习的怎么样,无从得知,学生对课文已经拥有了哪些知识储备,也不知晓。课堂从零开始,按照教师预设的教案进行。这样,由于没有对学生的了解、把握,所以根本谈不上以人为本和教学效率。
3、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没有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期准备,就没有高效的物理课堂。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3.1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特点布置课前预习内容
⑴对于基础差的学生以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容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概念”和“规律”的理解;⑵对于中等程度的学生除上述要求外,在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了解建立概念、探究规律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 “能初步把握概念和规律的内涵”。⑶对于成绩较好的优秀学生一般不布置了解概念和规律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预习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内容,规律成立的条件,建立概念、探究规律所采用的科学方法,新学概念和规律在科技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会设计实验,考虑到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在布置给优秀学生预习题时,就要考虑到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3.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如学习《声音是什么》一节时,提到了“回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要理解回声的原理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教师可提前布置学生做一次试验:在自己的家里喊几声能不能产生回声?找一间未经装修的空房喊几声又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条件的同学可以上网查查资料,了解北京天坛的三音石是怎么回事,再对照课文仔细想想回声究竟是怎么产生的?这样的预习远比课堂上精美的课件演示效果来得直观深刻。
3.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阅读理解、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方法。如:在预习《摩擦力》一节时,可采用先让学生将手按压在课桌上,用力向前推或者向后拉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入手,再列举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分析它们的共同特点,提出困惑: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摩擦力可以分为哪几类?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哪些?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写出实验方案。
3.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学习的场所。“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充分的课前预习,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