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已结题课题>>物理利用预学案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方案>>理论学习>>浅谈初中物理课前预习的策略
浅谈初中物理课前预习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2-11-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网站管理员
请点击图标下载浏览:
 

浅谈初中物理课前预习的策略

 

 内容概要

1.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动机不明确,2.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措施:1、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2、培养学生具备多种预习能力。首要的是查阅能力。其次是编写预习学案的能力。3、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4、我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1)问题阅读法。(2)程序作业法。(3)结构提纲法等编写方法,指导学生预习。

一、问题的提出

组织学生课前预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教师在长期教学中的期望。在潍坊市教科院推广的“三四五”优质高效目标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课前预习。而课前预习的目的是:阅读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完成预习题,实现低层次目标自达。这从理论上似乎很容易,但在教学实践中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课前预习,预习又能达到目标确非易事。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都做了努力,实际上很少学生能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动机不明确,即不知道为什么预习,从而没有产生课前预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2.部分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认为预习就是看看书、记记概念、记记公式。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加强学生课前预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不仅有利于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1、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动机是推动个体前进的动力,人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发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能力,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预习必须的内在因素。动机是推动个体前进的动力,必须使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动机,使他们明确为什么要预习,让他们产生预习的内在要求和热情,要让他们感到,预习是一种习惯,一种必须,而毅力、兴趣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解决了学生的这些内在因素,才能完成学生课前预习的能力培养的第一步。我们在教学“汽化和液化”一节时就布置了一些针对性的预习题:

1.汽化是_______2.液化是______3.除课本外再列举“汽化”和“液化”的实例(不少于三个,),看谁列举的多。(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通过以上题目引导学生去看书,并且必须认真看才能做出以上题目。同时又必须要求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堂上提出来,通过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去解决问题。通过强化学生的课前预习训练,使课前预习成为一种习惯。

2、培养学生具备多种预习能力。首要的是查阅能力。使用相关的工具书及网络,是学生打开知识第一道门的钥匙,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最起码的能力,在查阅资料时锻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预习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能动性的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在编写“眼睛与眼镜”一节预习题纲时就安排学生查阅“眼镜的度数”、“视角”的大小与像的关系等。其次是编写预习学案的能力。教师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把每一节中的知识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提纲进行预习,同时我们还要求学生自己编写预习题纲,或者小组合作编写预习题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尝试编写预习题纲评比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一节课的内容教师要明确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预习中学生已经学会的不讲,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的不讲,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特别是在编写预习学案时,要难易适中,目标明确,要考虑初中生课时多,科目多的特点,能让学生课上预习的,就不在课下预习,能不预习就不预习。例如:在讲授“欧姆定律”时,鉴于实验器材等条件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没有安排学生预习,而是课上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结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在讲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节时,我们则布置了较多的课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这一问题,从晾晒衣服到暗渠灌溉,学生提出了许多实例,而课上教师的点拨,小组的合作学习仅用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也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4、我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根据教材内容,采用了不同的编写方法,指导学生预习。

1)问题阅读法。即在编写预习学案时把每一节教材的要点、重点、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要求学生按照预习题纲进行预习,带着问题预习,任务明确、目标清楚有利于抓住要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提纲中感到疑难的问题,要求学生反复阅读、深入研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我们在课堂上的精讲提供了基础。例如:在编写“液体的压强”这一节时,我们就提出了个恰当的问题,学生用了3-5分钟时间,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问题,提出的问题是(一).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二).液体压强为什么有这样的特点?(三).液体压强大小的公式推导过程。学生的预习成效显著,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再次感知教材,加以教师点拨。从而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2)程序作业法。对于实验课,我们在课前布置程序性作业,进行预习,为课堂探究实验做好准备。如在“测小灯泡的电阻”实验中,课前布置如下预习题。

测下灯泡电阻的原理是______。实验中需要的器材______。实验中的实验步骤_____,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_____,本实验的流程是_____,本实验的结论是_____

3)结构提纲法。此种方法有如下作用。A、使自学有了方向,做到合上书本能回忆起基本的内容。B、使自学有头绪,有条不紊,能抓住特点,难点,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听课时,小组合作时,能更专心,效果更好。C、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此种方法客观上为教师精讲点拨提供了基础,为学生多议多练争取了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讲“光的反射”时,我们提出了以下预习题目:光的反射定律是什么?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中为什么用“翻转光屏”?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应准备那些器材?这些器材有什么作用等等。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让学生画出知识网络图。近期我们又改列提纲为画“知识树”的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新的“知识树”给学生播下了一种“美”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惊讶于赞叹中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会驱使学生自觉地进行预习。

三、取得的成效:

(一)、教师方面:通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我们对课前预习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编写预习学案更加得心应手。而在课内探究课后延伸中,也真正尝到了甜头。体会到了“三四五”优质高效课堂模式的优越性。在课堂上把自主权交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们也从泛泛的讲解中解脱出来,成了课堂的导演,提高了驾驭课堂的能力。

(二)、学生方面:体会到了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好多学生让自学成为了一种习惯,一种养成,一种必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写出了较高水平的预习学案,还有的学生能对老师写的预习学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师生关系更加融洽,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大大提高,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提高了学习兴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