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儒林外史》。我对于古典名著,除了四大名著外,其他很少涉及。因为我原先觉得像这类书籍是晦涩难懂的,因此都没有什么兴趣。这本书却让我对古典文学有了新的认识,我也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乐趣。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这本书具有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作者能够真实地展现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涵,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作者敏锐地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白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的行为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后人对其也评价颇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
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艺术,经常哪个三言两语就使人物“穷形尽相”。没有艺术的语言便不是文学。这本书的艺术结构很独创,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也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用功名富贵引出各类人物,借以否定那时的科举社会制度,批判政府。
这本书中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每个都充满个性色彩,美丑可见,并不“刻板化”,而是显得栩栩如生。在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中,我欣赏王冕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王冕是个农民出生的放牛娃,他凭借聪明好学,不仅精通经史子集,还自学练就了画荷花的绝招,他从没有迈进科举的轨道,也从不被功名利禄所困。当他得知朝廷要他出来做官时,他却连夜逃到了会稽山隐居,因为他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登官位就身不由己了。所以他最终成了一个磊落潇洒的人。
相反,匡超人虽也是贫苦孩子出身,但后来由于对仕途的追求背弃了父亲的遗训,一心贪图功名不顾德行变成了一个毒辣凉薄趋炎附势的统治者的打手,终生痛苦没了人样。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一时确实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尤其是明代以后,逐渐以八股文等束缚人的思想,而科举也成了统治者禁锢愚化人民的重要手段。在封建社会中,文人抛弃了儒家修身治国的崇高理想,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求得一席官位,升官发财。长久以此,科举制的就成了贪污腐败的巢穴,滋养了一批又一批残害人民的蛀虫。人的思想渐渐被异化。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是在做一些毫无益处的尔虞我诈,道德沦丧、真理尽失、不求上进,这样的社会是不会前进,只会倒退的。《儒林外史》就像是一部录像带,为我们记录下了当时的一切,揭示了中国落后衰败的答案。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当今社会仍有借鉴价值。社会在前进,但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文学就是历史的缩影,富有无穷韵味,读的越深入越了解它的文字所表达内容的精辟,这也正是古典文学的魅力所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