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列表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校本研训>>反思案例
数学上的动点与最值问题
发布时间:2014-05-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吴丽芳

                       数学上的动点与最值问题

                                                                                吴丽芳

  在期中考试复习的时间里,复习卷中出现了一个动点与最值问题的题目,这类题是在平面几何问题中,当某点在给定条件运动时,求某几何量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即最值问题.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各种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解这类题目要“以静制动”,即把动态问题,变为静态问题来解。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类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或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C

  B

  Q

  D

  A

  L

  1.知L为一条公路,A、B为公路两旁的两个村庄,现在公路上建一家商店,问建在何处时商店到两村庄到商店距离和最小?

分析:作B关于L的对称点B’,

  有MB=MB,于是MA+MB=MA+MB’≥AB

  (当且仅当从运动到AB’和L的交点M’

  时等号成立),建在M’点符合条件。

  2.如图,正方形ABCD边长为16,P、Q分别是BC、CD上的定点,且BP=3 ,DQ=1,E为对角线AC上一动点,求EP+EQ最小值。

  分析:该题与1相同,L在该题中为AC,两村庄为P和Q,这

  这样就可归结为第一题来做了。

  P

  二.利用“垂线段最短”

  例如:

  如图,在△ABC中,∠C=90°,AC=8,BC=6,P是AB边上的一个动点(异于A、B两点),过点P分别作AC、BC边的垂线,垂足为M、N,

  求MN的最小值

  分析:由题意得。PNCM为矩形,因为矩形的对角线相等,故要求MN的最小值,只需求PC的最小值,这样就涉及到“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的问题了。

  三.建立动点问题的函数解析式

  函数揭示了运动变化过程中量与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动点问题反映的是一种函数思想,由于某一个点或某图形的有条件地运动变化,引起未知量与已知量间的一种变化关系,这种变化关系就是动点问题中的函数关系.

  如图,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运动至点B后,立即按原路返回,点P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不变,则以点B为圆心,线段BP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S与点P的运动时间t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B

.

          C

.

         D

.

  分析:动点P的运动过程,采用定量分析手段,求出S与t的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可以得出结论.

  不妨设线段AB长度为1个单位,点P的运动速度为1个单位,则:

  (1)当点P在A→B段运动时,PB=1-t,S=π(1-t)2(0≤t<1);

  (2)当点P在B→A段运动时,PB=t-1,S=π(t-1)2(1≤t≤2).

  综上,整个运动过程中,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π(t-1)2(0≤t≤2),

  这是一个二次函数,其图象为开口向上的一段抛物线.结合题中各选项,只有B符合要求.

  故选B.

  本题结合动点问题考查了二次函数的图象.解题过程中求出了函数关系式,这是定量的分析方法,适用于本题,如果仅仅用定性分析方法则难以作出正确选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雪堰初级中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雪城路189号 邮编:213169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14号

    账号登录
    记住密码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