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刘备三顾茅庐”,“宋公明三打祝家庄”……古代许多小说在构思上妙用“三”字,使内容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在教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时,发现此文在写作上也同样扣住“三”字,从头至尾采用“三叠式”的手法,使得文章酣畅生动,意味深长。所以我就抓住“三”字来解读此文,进行教学设计,以便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本文的语言之妙,结构之巧,布局之美。
具体解读如下: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时邹忌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劝谏而广开言路,终使齐国政治清明,并战胜他国于朝廷的故事。
一、“三问”“三答”品性情
一、“三问”“三答”品性情
课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内容一样,都是询问对方“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这个问题,可是细细体味就会发现,发问的对象、心境、时间不一样,问话里所包含的感情色彩、语气也就有所不同。对妻子的发问“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是在“朝服衣冠,窥镜自视”之后,邹忌颇有几分自我炫耀的意味,正因为他与妻子的关系亲密,所以他的问话才脱口而出,但也包含着不如徐公美的轻微的惶惑;对妾的发问“吾孰与徐公美”是在“忌不自信”,稍作思考之后发出的,此时,他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对自己的美貌不是太自信了,口吻和感情是严肃庄重的;对客的发问“吾与徐公孰美”是在时间经过了一天,客人来了之后,邹忌与客人闲聊漫不经心的发问,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美貌了,所以又再一次发问。三次发问,刻画出邹忌心态变化过程。细腻逼真,活灵活现。
妻、妾、客三人身份不同,回答同样一个问题内容基本相同,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但是语气、语调和感情色彩却不一样。妻子的回答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了反问句,“君美甚”表强调,语气中极尽赞美之词,非常热情地赞美自己的夫君,带有偏爱之意;妾的回答是“徐公何能及君也?”虽然也是反问句,但回答中少了“君美甚”三字,语气较妻子的轻,因为她顾忌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对邹忌的赞美没有妻来得热情,表现了对邹忌的逢迎和畏怯的心理;客的回答是“徐公何能及君也。”是陈述句,语气较前两者更轻,表现了客对邹忌逢迎的心理。三个人由于身份不同,心态不同,目的各异,回答的措辞、句式、语气、语调、感情色彩也各不一样。这种因人而异,因时而别,因势而造的声态口吻微妙地凸现了人物的性情神态,活画出情趣各异的人物形象,真要为《战国策》的写情摹态的艺术拍案叫绝啊!
二、“三思”“三比”见智慧
邹忌在一片赞美声中并没有沾沾自喜、飘飘然,而是日思夜想,辗转反侧思忖中的原因。等到徐公来的那一天,他仔细观察徐公,自以为不如,这是一思。等徐公走后,他又照镜子看看自己,发现自己确实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是二思。这两次反思均以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比较为事实基础,得出“自愧不如”而且“弗如远甚”的结论。“暮寝而思之”是三思,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终于悟出了“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个道理,原来妻、妾、客都是出于不同的目的才说他比徐公美的,他被蒙蔽了。由此可见,邹忌这个人善于反思,没有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双眼,他经过反复思考透过现象发现了事情的本质。此处从邹忌的行为、语言、心理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求真、善思的大智慧。
但他的思考没有就此停止,他由家庭琐事想到了国家大事,这其中更可见他的胸襟和睿智。文章接着写了“三比”。(邹忌)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推己及人,从“家庭小事”设喻,与“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以“臣之妻私臣”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以“臣之妾畏臣”类比“朝廷之臣莫不畏王”,以“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类比“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三次设喻类比,表明齐王遇到的情况和自己的处境非常相似,最后有力地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这种委婉含蓄的说理方式易于被齐王所接受,“王曰:‘善’”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三比”不但凸现了邹忌的巧比妙喻,联想推理的过人智慧,也体现了他深谋远虑,忠君爱国的良好品性,真可谓“一箭双雕”,恰到好处!
三、“三赏”“三变”看襟怀
三、“三赏”“三变”看襟怀
本文除了刻画邹忌这个人物形象外,还刻画了另一个值得赞赏的形象——齐威王。当他听了邹忌的意见后,直呼“善”,然后当即拍板,改革国内存在弊端。通过什么方式改革的呢?就是“三”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他通过悬赏的方式希望朝臣和全国百姓向他提出意见,可见他治国有方,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惧批评,胸襟宽阔,颇有“海纳百川”的雅量,相比于纣王、周厉王、楚怀王,他可谓是一代明君。
三赏之后,进谏的情况发生三大变化。一变:“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可以看出朝廷内外,王公大臣,争先恐后,进谏君王,表现一种竭尽忠智,为国分忧的热情。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齐国当时的确存在许多弊政。二变:“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说明进谏的人少了,齐威王的改革已经初见成效。三变:“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齐威王已革除了弊端,齐国政治修明,天下大治。最后,写到燕赵韩魏四国皆朝于齐,齐王不用出一兵一卒,就在朝廷上战胜了别的国家,再次证明了这一点。通过“三变”的描写,表现了齐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励精图治,虚怀若谷的宽阔襟怀。
另外,从全文的内容看,也是三层: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
纵观全文,“三”字就如一条彩线,串起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人物形象,也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时,“三”又是背诵此文的“钥匙”,这种匠心独运的结构在写作上同样值得借鉴。
纵观全文,“三”字就如一条彩线,串起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人物形象,也使全文结构浑然一体,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同时,“三”又是背诵此文的“钥匙”,这种匠心独运的结构在写作上同样值得借鉴。
看来在我们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文章中隐含的“线”或“点”进行深挖,必有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