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周 班队教育活动意见(2013.9.11)
请仔细阅读,结合班级实际,有步骤的开展文化建设。
一、根据班级工作计划,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1、引导学生讨论,共同确定班级目标,让学生知道班级计划,形成师生共同的愿望,齐心协力为班级奋斗目标而努力,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
2、不断完善《班级公约》,形成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国庆节前初一年级的班级文化主题上墙。
3、加强班团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初一年级,通过班团干部竞选或者是师生推荐的形式,确定新的班委会,并提出班委会成员的基本职责。开好班团干部会议,鼓励和指导班团干部,既要起到文明示范的作用,又要起到检查督促的作用,积极塑造良好班风。班干部名单请于下周一前教政教处。
4、抓紧完成第一期黑板报,并不断完善班级墙面文化布置。下周一进行黑板报检查评比;第四周进行班级墙面文化布置检查评比。
二、进一步狠抓“十好”教育,提高学生基本素养。
1、落实本周升旗仪式校长讲话要求,特别是初一新生更要让他们明确具体行动要求。反复抓“十好”,将“十好教育”贯彻到具体行动中。有一句名言:好思想形成好行为,好行为形成好习惯,好习惯形成好性格,好性格决定好命运!很多名人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比别人聪明,而是具备好的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从而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才回让你有好的前途。
2、总结开学以来班级、个人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对照“十好”具体要求、结合《雪堰初中常规检查暂行办法》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发挥班干部的作用,调动集体的智慧,鼓励班干部、文明岗检查员对同学执行常规情况进行点评,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把校园文明礼貌规范、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细微处。
3、结合“学习小组管理办法”开展教育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4、本周重点之一:
加强餐厅纪律管理,做到:(1)餐前:队伍整齐、安静有序,一个班接着一个班走。(2)餐中:文明礼让不喧哗,团结友爱不争抢;狼吞虎咽伤身体,认真吃饭保健康;爱惜粮食不剩饭,讲究卫生不能忘。
(3)餐后:每组留两人收拾、整理桌面,示意图:
餐桌桌面
剩饭盆 筷子 菜盆饭盆 筷子盒 泡沫保温盒
广播操、升旗仪式要求:第2节课结束,迅速出教室集队,不讲话,进场和退场两列队伍整齐、慢跑、步伐整齐,到操场指定位置,目视前方,做操时要按节拍做,动作要到位。处处体现素质与修养。
出旗、升旗时,师生面对国旗立正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同时齐唱国歌,歌声要洪亮;国旗下讲话时,双手统一交叉放背后,稍息站立。
同学们,今天我们正值青春年少,对自己严格要求,把每件事情做细、做精、做好,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讲文明、有文化的优秀中学生。
三、开展“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的通知
1、活动内容:设孝老爱亲星、尊敬师长星、热爱劳动星、勤俭节约星、团结友爱星等。每颗星的具体内容,按照认星对象可以不同设定评价标准。
2、具体办法:“认星争优”活动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班主任组织形成班级活动组委会,活动分定星、认星、创星、争优、表彰五个环节。
(1)定星。围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善、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五个方面设置标准,引导未成年人明确行为规范、参与道德实践、培育良好习惯。
(2)认星。由班级组委会组织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对照“星级标准”,自主提出自己的争星目标,制定个人创星计划,并提出认星申请。认星不限数量,鼓励一次认满5颗星。组委会在班内张贴“认星榜”,展示全班同学认星概况,接受老师、同学的监督。
(3)创星。创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由班级组委会具体负责。首先由创星学生建立个人创星档案,对自己的日常表现和创星历程作如实、详细记录,组委会做好日常监督。第二,创星档案每月交班级组委会评议一次,组委会根据个人创星记录和日常监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指出下一步努力方向。第三,学期末创星学生向班级组委会申请授星,并提交创星档案。第四,通过组委会进行集中评议,班主任老师签字授星,并在班内公布,予以表彰。
(4)争优。要定期举行班会,组织学生交流创星成果和心得体会,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指导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和鼓励。创星成功的学生要努力保星、争优,出现表现滑坡,不再具备某颗星的条件时,取消资格,重新申领。获得全部五颗星,并连续保持两个学期以上的学生,经学校活动指导办公室评议后,晋升为校级“五星”。可逐级推荐参加区、市、省级美德少年评选活动。
(5)表彰。对“认星争优”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优先推荐参加全市、全省美德少年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班级开设学校“道德讲堂”,组织学生讲述身边美德少年,宣传本班“美德少年”的先进事迹。
3、加强引导,活动促进。围绕爱党爱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传统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洒扫应对”、“日行一善”、志愿者、歌咏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学雷锋道德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体验教育、感恩教育,使青少年在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增强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实现创星目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设计活动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符合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内容要简单明了,具体实在,使未成年人乐学易记,便于转化为实际行动。操作要简化程序、简便易行。
附件3:武进区“认星争优、做美德少年”活动评价参考项目标准::
孝老爱亲星:
1 主动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2 主动与父母交流,在外出和回家时主动与父母打招呼。
3 了解父母的爱好,工作环境,理解、体贴父母。
4 理解父母的批评、指责、唠叨,及时改进。
5 在有意义的节日里,为父母及亲人奉献爱心。
诚实守信星:
1 信守承诺,有诺必践。
2 知错就改,敢于担当。
3 讲真话,做实事,不撒谎。
4 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人,言行如一。
5 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
勤俭节约星:
1 按时、保质完成值日劳动任务。
2 有参加义务劳动行为。
3 不乱花钱。
4 衣着朴素、大方,不攀比。
5 爱惜粮食,节约资源。
尊敬师长星:
1 尊重老师,认真听讲,珍惜老师的劳动。
2 与老师讲话不强词夺理,不顶撞。
3 理解老师的批评教育,并及时改进。
4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5 对老师的教育心存感激。
团结友爱星:
1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集体荣誉感。
2 懂得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3 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共同分享成果。
4 能主动帮助同学,排忧解难。
5 不讥笑和戏弄他人。
说明:学生个人依据本人实际行为,对照标准,自认星级。
四、深入开展“洒扫应对”、“日行一善”主题实践活动,全面提升青少年的文明素养。
学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发课程,自行安排时间上课,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完成。
1、“洒扫应对”是儒家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洒扫”是指从生活的劳动教育入手,以养成清洁整齐的习惯;“应对”是指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礼节教育。包括生活能力、劳动技能、日常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人际交往的礼节礼貌习惯养成教育以及爱国守法、尊敬师长、孝老爱亲、感恩助人等良好的道德习惯养成教育。
2、围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开展“日行一善”实践活动,推广“日行一善”。活动四步法:
(1)知善。一方面是要求学生对传统“善”的理念理解传诵,另一方面融入时代所需的讲公德、讲诚信,学雷锋、做奉献等新理念,使之更具吸引力和时代感。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学生知道善的内涵及行善的方法,例如扶老人上楼梯、过马路、爱护小动物、做家务是在做善事,给别人一个微笑、伸一把手……都是善的行为。
(2)行善。将公民道德建设的要求在学生言行中细化和具体化,主要包括开展善的记录以及组织主题活动来巩固善的成果。开展“天天学雷锋,善行进社区”、“日行一善,感恩知孝,一生储蓄”等道德实践活动,开展打扫环境卫生、义务植树护绿、给孤寡老人送温暖献爱心等志愿服务活动,加深学生对“善”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让学生在家做孝顺孩子,在学校做文明学生,在社会做合格小公民,把“日行一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从身边事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通过长期坚持做好事,养成抬手做好事、随处可行善的良好习惯和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3)扬善。让学生在行善过程中修身律己、提高自己,进而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带动他人,做善的传播小天使。
(4)乐善。通过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熏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做好事、行善事的快乐和幸福,逐步实现由“日行一善”到“日行多善”,培养孩子实现“终身向善、终身乐善”的品质。
3、以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开展“洒扫应对”实践活动。发挥社区优势,加强学校与社区联动,开展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体验活动。利用双休、节假日,跟随父母走进田间地头,学习农活农事;组织未成年人“小手拉大手”,与家长一起参与农业科技知识学习,倡导食品安全和科技环保观念。
4、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齐步走”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方面,利用家长学校,明确家长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指导学生家长为孩子的成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言传身教,促进家庭文明建设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利用“校园开放日”等活动,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庭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掌握“日行一善”的道德要求,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另一方面,组织家长和孩子参与力所能及、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共同受教育、共同得到提高,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开展“日行一孝”、“家庭冠礼”活动,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和感激父母培育自己的艰辛和不易,养成孝顺父母、报答父母的品行。
5、学校加强对未成年人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将课程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对学生参加活动后的实物、文字记录(如日记、参观记、记实作文等)、音像资料(如照片、录像、录音)等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并通过家长—学校联系卡、学校—社区联系卡等途径,指导家长、社区对学生在家庭、社区开展活动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