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野下提高农村初中政史地教学效能的行动研究》备案课题理论学习心得
雪堰初中 钱立忠 2021.9
作为2021年六月确定的《核心素养视野下提高农村初中政史地教学效能的行动研究》这一区级备案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下发的相关材料,我对课题研究中设计到的背景与价值进行了认真学习,有了如下认识:
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教学效能”这一术语源于班杜拉(Bandura,1977)“自我效能”(self-efficacy)这一概念,它反映的是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个行为的判断、评价和信念。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把自我效能概念引入到对教师的研究领域,提出了教学效能的概念。其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效能是预测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变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效能被视为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变量,逐渐成为教师心理研究的热点。迄今为止,研究普遍认为,教师的教学效能与学生的成绩、学习动机、教师的教改欲望以及课堂管理等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教学效能是影响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我国,近些年就教学效能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者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高校和专门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二是中小学教师。其中中小学教师发文510篇,占该问题研究文献总量的69.48%,高校及科研机构专门研究者发文224篇,占该问题研究文献总量的30.52%。这表明,一线教师对于教学效能问题的关注已经超过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门研究者,这与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减负增效”、“减负提质”和鼓励教师成为研究者等理念进一步推行,使得更多一线教师反思、研究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有关。当然,高校及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者和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效能研究的问题上各有自身优势,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是推进这一问题研究深化的必然之径。
回视新世纪我国教学效能研究的历程,发现研究成果数量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形成了以一线中小学教师为主的研究力量,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还主要以定性思辨为主,研究成果主要来源于研究者的独立研究,其效用还没有得以更好显现。值得肯定的是,这些已有的成果是研究个体尽己所能得出的宝贵财富,将成为后续研究的基点。然而,客观地讲,现有研究依然还有局限和缺憾,为此,就教学效能研究的深化和未来趋向作出相应的探讨是理所应然的。
2.研究的价值
本课题立足于农村初中的实际,从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既注重对初中道法、历史、地理学科教学效能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注重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学实践情况的研究,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教师的责任感和幸福感,是属于实践性(操作性)的研究。同时,运用实际的案例表现初中道法、历史、地理学科教学效能提高的实施细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本课题从核心素养视野研究,以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初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学科教学效能的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培育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德育性。
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来说,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如何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主干知识,学会如何答题,提高成绩。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要做好课题研究,在了解研究背景与价值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理论知识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环节需要学习,我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努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