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开展生化家庭小实验的研究”研究方案
武进雪堰初级中学生化教研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的初中生物、化学教材在课后增设了不少趣味家庭小实验。所谓家庭小实验是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用品作为实验仪器或药品,由学生在家里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束缚,家庭小实验并没有引起老师、学生及家长的重视,许多家庭小实验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应该把它定为课题,与教学同步进行。组织学生在家里完成规定的小实验,或是开放实验室,把家庭注实验“搬到”实验室,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把从家里带来的材料与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结合,共同完成。
在家庭小实验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学习生物、化学的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信心倍增,师生之间的角色也会悄悄发生变化,教师从“主导”逐渐转变为“指导”。
二、概念的界定
1、兴趣:所谓兴趣,是指个体积极认识,探究某种事物,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
2、学习兴趣:是个体对学习积极地情绪反应,是力求学习某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3、家庭小实验是生物、化学活动课的一种独特形式,是学生喜欢的一种形式。通过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索精神。家庭实验有利于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家庭小实验除需要一定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机智、沉着、勇敢等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观察、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家庭小实验往往有助于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三、支撑理论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2、研究模式源于萨其曼对于独立学习者发展的信念。他认为:科学家用来解决、研究未知的理性智略可以传授给学生。其研究模式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过程中,教师试图模拟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科学如何面对疑难情境,学会搜集和加工需要的新资料,最终达到问题解决的研究过程,从而获得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生物、初三化学课程标准提到:根据学校的实验设备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实验,以进一步激励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4、党中央在1993年2月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强调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在最近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又再次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 育转变”的奋斗目标。实行素质教育,要具体落实到学科素质教育之中。生物、化学分别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生物、化学活动课是生物、化学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搞好活动课,是提高学生素质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家庭小实验是活动课的内容之一。
四、研究原则
1、同步性原则。
家庭小实验的内容应围绕教材内容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够对所学知识起到“推波助浪”或“共振”的强化作用。
2、易得性原则。
针对每一个家庭小实验,教师必须预先考虑该实验所需药品仪器在学生家庭中是否易得,排除进行实验的困难。教材中没有安排的家庭实验,亦可因其实验材料的易得,实验内容具有较好的教学价值,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3、简易精练性原则。
家庭小实验的实施应能使大部分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进行调整,使实验更添趣味性。
4、目的性和安全性原则。
家庭实验应具有明确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抓住实验重点,正确进行实验。安全性原则是任何实验实施的重要前提,教师必须事先考虑可能发生的意外,防患于未然,保证实验的安全进行。
五、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研究的主要目标:
(1)通过拆、装、看、画、改进、创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教材上的家庭小实验.
化学:1、加热一根铜丝,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把鸡蛋放入一个装有白醋的玻璃杯里,观察并记录。
3、巧除水垢
4、自制污水净化装置
5、菜刀生锈实验
6、探究干燥剂是否变质
7、探究牙膏的主要成分
8、自制冰袋
9、自制叶脉书签
10、自制汽水
生物:1、自制植物细胞模型
2、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3、探究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4、探究种子萌发时是否会产生热量
5、制作形态各异的叶片标本
6、自制酒酿
7、饲养和观察蚯蚓
8、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9、动物的绕道行为
10、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理论,研究初中相关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体系。在理论指导下准确把握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编制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初稿。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方法,通过边实践边研究的方法,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及时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与此同时注重个体行动研究,小组协作行动研究的有机结合。
3、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测试等多种渠道去收集相关资料,深入同学实际,发现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探索开展家庭小实验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工作者规律。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实践中,边探索边总结,注意积累,并进行理性思考,对实践材料归纳、提炼、总结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5、个案研究法。选取具体事例,进行跟踪调查,并根据反馈情况及时研讨,找到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
七、成果形式
1、编写校本教材:《学生生化家庭小实验20例》
2、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3、撰写家庭小实验案例分析
4、课题研究的论文
5、成果汇报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1)组建课题研究小组
(2)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现状,把握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制订课题方案。
(3)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学习,研讨课题方案,统一认识。
(4)完成课题申报、立项工作
第二阶段:实验研究阶段(2011年5月至2013年9月)
(1)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课题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生化二科及时沟通,定期组织座谈,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成果汇报和论文撰写工作。
(2) 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活动方案、竞赛结果等。
(3)做好结题工作,举办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会,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进行鉴定结题。
(4)形成校本教材